方興社區藍山小區建成于2014年底,坐落在省委省政府西側,東起華山路,西至廬州大道,南起長沙路,北至紫云路,區域面積約0.29平方公里,現有已建成居民住宅4582戶,入住人口10000余人。藍山黨總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根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部署要求,以突出黨組織作用,完善小區治理,構建和美小區為目標,抓黨建抓服務抓治理,增強政治功能,立足居民多為外來人口的現狀,引導居民從“陌鄰”走向“睦鄰”,讓高樓不再冷漠,用黨建溫暖小區。
一、全域黨建為思路,小區建設有組織
為不斷提升基層黨建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藍山黨總支按照“全域黨建”思路,積極推進“小社區大黨建”。區域化黨建進小區,執法力量沉下來。任命藍山小區片區民警和綜管隊員為黨總支兼職副書記、黨總支委員,常態參加居民議事、小區活動、黨員組織生活等各項工作,深入小區,服務居民。先后解決小區下班高峰期門口堵塞、個別居民不文明養犬、沿街商鋪油煙整治等各樣問題,并在黨總支的帶領下,共同開展反電信詐騙宣傳、文明養犬入戶、智慧小區建設、地鐵口交通秩序整治等多項工作,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小網格化包聯在樓棟,黨員標桿立起來。延續疫情期間創新做法,實行“小網格化”精細管理,將藍山轄區細分為27個小網格,每個樓棟、每條街區即為一個網格,形成“1+4”的工作模式,即每個網格配置4名包聯人員,分別是黨小組長、居民骨干、物業管家、小區信息員。挖掘在冊、在地、在職黨員加入本樓棟黨小組,帶領本樓棟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到樓棟自治工作中去。目前,已建立樓棟黨小組25個,實現全覆蓋,挖掘樓棟黨員114人,建立百人以上樓棟交流群19個,街區交流群3個,形成特色樓棟4個。
二、大共治工作站為抓手,小區問題“共同管”
建設藍山“大共治”工作站,落實網格化管理,深化黨建引領,推進前端自治、后端共治,完善城市基層黨建治理體系,以解決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目標,有效推進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工程建設。前端自治,建立“三位一體”協商機制。為解決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業問題,建立居委會+物業+居民代表“三位一體”協商機制,設立“協調議事廳”,通過收集意見、擬定議題、議前調研、協商表決、組織協商、執行監督、反饋公示七項步驟,不定期召開小區議事,暢通渠道、匯集民意、促進參與、解決問題。同時,任命小區物業負責人為藍山黨總支兼職副書記,推行“雙向任職”、“雙重履職”,創新黨建工作方式和載體,形成服務居民的合力,變“兩家人”為“一家親”。后端共治,大共治工作站分流解決。黨組織牽頭,居委會、片區民警、綜管隊員、轄區單位負責人等共同參與,網格員每天巡查上報小區問題,由大共治平臺進行分流解決,每周召開一次大共治工作站例會,就本周存在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對疑難雜癥現場溝通處理,明確責任主體,及時解釋和答復居民反映訴求,協調解決小區存在的違章搭建、供電問題等“疑難雜癥”,小區問題從“無人問”到“共同管”。目前,通過大共治平臺上報并解決問題3765件。
三、微公益項目為支撐,小區治理有活力
開展微公益創投,引導小區居民及各社區社會組織申請“樂治方興”專項基金領辦項目。目前,藍山小區累計開展微公益項目46項,參與人數累計近百人,服務人數數千人。充分調動和激發居民及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從“陌鄰”到“睦鄰”。第一批居民入住之后,陌生的鄰里關系成為藍山小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幸福‘鄰’聲”項目應運而生。此項目主要目的在于拉近鄰里關系,在小區有居民結婚、生子、喬遷等喜事,或者是大病等困難的時候,由藍山居民們組成的鄰里關愛團將祝福和慰問送到家中。項目的開展,敲進了很多居民的家門,挖掘出部分居民志愿者,鄰里關愛團的隊伍愈發壯大。從“你們居委會應該”到“咱們小區要”。隨著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的推進以及小區微公益項目的開展,居民小區主人翁意識逐步增強,小區事務共同商議,小區環境共同維護。藍山鄰里關愛團、親子專委會、巧婦坊、太極拳、悅讀坊等本土“草根”組織相繼孵化出殼,走向服務小區居民的前臺。小區治理不再是社區單一主體,而是充分發揮居民的力量。
藍山小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工作仍在逐步探索、穩步向前,在抓黨建抓服務抓治理的過程中,在小區居民從陌鄰到睦鄰的潛移默化中,小區黨員作用發揮逐步突顯,黨組織凝聚力加大,黨組織的政治功能進一步增強。下一步,藍山黨總支仍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實現黨組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