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們樓棟開展自治活動一周年……”一個突然公開的“秘密”,讓濱湖明珠小區1號樓的志愿者們眼泛淚光。一年的時間里,1號樓的志愿者們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為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添磚加瓦。這一年,他們過得很精彩,因為他們有一個“愛操心”的“陳姐”。
退而不休,盡獻余熱
“陳姐”名叫陳軍,68歲,陜西人,是濱湖明珠小區1號樓的黨小組長。退休前,陳軍在陜西省第一毛紡廠擔任工段長,因工作勤勤懇懇、認真負責,被提拔為干部,也被評為廠里的標兵。獲得榮譽后,陳軍沒有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謙虛謹慎、兢兢業業,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陳軍的努力奮斗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1991年,陳軍被評為“陜西省勞模”,這樣一直到退休,陳軍都是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對得起這個榮譽!”
退休后,陳軍跟隨女兒來到了合肥,定居在煙墩街道濱湖明珠小區,和小區居民熟悉后,陳軍就加入了“夕拾朝花志愿服務隊”,主要為老人提供健康監測、談心交流、舉辦集體生日會等活動,深受小區老人的喜愛。2018年,濱湖明珠社區啟動樓棟自治項目,選擇了幾棟條件較為成熟的樓棟作為試點,經常在樓棟內開展公益宣傳、樓棟裝扮、入戶走訪等活動,引起了一定的關注。陳軍所在的1號樓不是試點樓棟,但她覺得要是她去做這項工作,肯定也能做得很好。于是,陳軍找到社區:“我們1棟雖然目前條件還不成熟,但我很想為左鄰右里做點事,我相信只要我去牽頭做這個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希望社區也可以支持我們1號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和社區一起謀劃后,陳軍就確定了工作思路,她先從社區文藝骨干和志愿隊伍中找了2個樓棟骨干,成立了自治小組,然后和小組成員一起,逐層逐戶進行入戶走訪,詢問住戶信息、服務需求,有遇到點贊認可的,也有遇到閉門謝客的,陳軍一直鼓勵大家:“萬事開頭難,我們一定要堅持。”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自治小組成員擴大到了6個人,這是陳軍意想不到的“驚喜”。
2019年8月19日,1號樓開始了第一場自治活動——樓棟裝扮,6個人在樓棟內打掃衛生、布置綠植、張貼提示,忙得不亦樂乎,半天的勞動,讓整個樓棟煥然一新,來往的居民都駐足詢問、稱贊。陳軍還帶著大家一起給樓棟取名為“美德樓棟”,希望通過這塊陣地,在鄰里之間傳播美德,同時,還制定了樓棟公約、職責,樓棟內每天都有人值班維護,樓棟氛圍更加和美。
踐行初心,為民服務
樓道內亂停放非機動車現象時有發生,這讓樓棟居民一直很煩心。“這樣不但不美觀,更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陳軍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必須要勸阻,她和自治小組成員主動找到亂停放車輛的居民,分析其中的危害,一旦出事將影響到整個樓棟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還在樓棟“鄰里交流群”內經常分享警示案例,告誡鄰居們增強安全意識,在此之后樓道內的亂停放非機動車的情況大大改善。然而,有一位居民仍然將電動車在樓棟單元大廳亂停放、亂充電,于是陳軍和自治小組成員耐心多次上門做其工作,多次交談下來,居民終于吐露原因,主要是樓棟邊缺少充電樁,十分不方便。了解情況后,陳軍幾人立即找到物業共同協調,勸該居民可以到距離稍遠點的小區充電樁進行充電,事情得到了初步解決,樓棟大廳的環境和安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時,社區黨委牽頭,通過由社居委、業委會、物業、居民共同參加的“四位一體”聯席會,也在積極協商解決小區內非機動車停放、充電問題,如增加充電樁的數量,考慮各個樓棟位置就近安裝,以期更好地便利居民生活。
在社區公益平臺中,陳軍愛幫助、愛分享,是公益服務中的“先行者”,是樓棟鄰里當中的“排頭兵”,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黨員“領頭雁”精神,總是不遺余力為社區老年群體等盡心服務,作為陜西人的她,還通過社區“鄰里美食宴”活動,把面皮、胡辣湯等家鄉地道的美食帶到了合肥,讓美食成為凝聚鄰里的“粘合劑”,吸引大家走出家門、走到一起,從“陌鄰”成為“睦鄰”。
2020年8月19日,天氣炎熱,陳軍“瞞”著所有人,突然組織樓棟美食分享會,既邀請了1號樓自治小組成員,又邀請了其他樓棟自治小組負責人、社區工作人員等,活動現場陳軍給大家帶來了陜西美食口袋餅,當大家正在享受美食的時候,陳軍突然說道:“今天特別熱,非常感謝大家來參加這個活動,可能大家都很疑惑,為什么這么熱的天還要組織活動,樓棟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但今天是個很有意義的日子,今天是我們樓棟開展自治活動一周年……”1號樓的志愿者們馬上鼻子一酸,既有感于自己整整一年的付出,又感動于“陳姐”的良苦用心。“今天的活動一方面是感謝我們樓棟志愿者的辛苦付出,另一方面是想跟大家說,樓棟自治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難,只要大家用心做,個個都能成為最美樓棟。”
如今,1號樓已成為整個小區公認的“景美、人美、心美”的最美樓棟。2020年7月,5個樓棟住戶為感謝志愿者們的用心服務,給樓棟大廳送去了“仁義禮智信”的牌匾,希望樓棟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