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社區為深入貫徹實施市委“1+8”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內設機構優化整合,推行“一辦七部兩中心”。在踐行體制改革使命探索社區治理路徑上,樹立全域黨建理念,不斷探索出一條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政治引領為貫穿線,以開放共融為著力點,以“七聯七度”為總目標,圍繞強化自身建設,夯實基層堡壘,不斷推深做實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
一、打造“紅色陣地”,夯實基層新堡壘
以“全域黨建 和美方興”為理念的社區黨建引領中心,陣地面積800余平方米,突出黨建陣地、服務平臺、活動中心、黨員學校、人才驛站、信息樞紐6大功能,融合了黨群活動、教育培訓、資源整合、服務群眾為一體,著力打造開放共融、共建共享的全域黨建工作和服務平臺,為和美方興建設打造了堅實的堡壘。在各小區,通過睦鄰生活館建設,打造各小區黨群服務站,延伸黨建服務,目前已在9個居民區建設10個小區睦鄰生活館,通過紅色陣地的建設,夯實基層戰斗堡壘。
二、延伸“紅色網格”,提升基層組織力
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棟里”,方興社區下屬9個居民區,結合小區建設情況,將黨支部覆蓋到每個小區。根據樓棟黨員覆蓋情況,設置樓棟黨小組,目前方興社區共成立225個樓棟黨小組,結合網格化管理,初步建成了“條塊結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黨組織全覆蓋”的三級網格體系,在此次疫情防控和防汛抗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主動發現、主動關心、主動服務,建立黨組織牽頭,各種自治力量參與的雙提升例會機制,協調解決各類矛盾糾紛案件,讓黨群間真正實現零距離對接,構建“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重大事項協商處理”的工作格局,不斷提升基層組織力。
三、發展“紅色力量”,提高組織向心力
推出“老書記工作室”項目,在全包河區招募老書記、老黨員,以傳經驗、帶隊伍、強服務、聚合力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兩大陣地,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力量,增強黨組織隊伍建設;開展“幸福‘鄰’聲”等品牌的社會組織項目,挖掘居民志愿者,培育領頭雁,像鄰里關愛團、親子專委會、巧婦坊、太極拳、悅讀坊等本土“草根”組織相繼孵化出殼,走向服務小區居民的前臺,讓小區治理不再是社區單一主體,而是充分發揮居民的力量;推動建立以黨員骨干、黨員社工、黨員志愿者等為主體的“頭雁”后備人才隊伍,著力建設社區學院,力爭打造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探索“服務治理+教育治理”雙治理模式;在借鑒先發地區的基礎上,探索前置社區治理、跨域治理,引入社會企業先進理念,實施無償、有償、低償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激活社區力量“內生動力”。
四、共建“紅色家園”,增強居民幸福感
去年12月中旬某一天的一大早,方興社區收到一封特殊的手寫感謝信,作者是來自轄區時代城小區兩位八十多歲的高齡老人,感謝黨支部和居委會讓他們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和關心。原來是因為基層黨支部多次組織黨員志愿者上門為兩位高齡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讓老人備受感動。這封手寫感謝信也讓所有的社區工作者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了陣陣暖意。方興社區以全域思維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以居民區黨支部為圓心,以結對共建形式挖掘各方資源,畫好同心圓,列出10類34項服務,依托樓棟二維碼,打造“線上不打烊”“十服務”平合;依托智慧小區建設,推動建設各小區的智慧門禁系統;依托15分鐘服務圈建設,滿足轄區居民醫療、衛生、健身、生活等各類需求。當居民通過掃描二維碼上報信息時,就會精準推送到相應的責任人,及時解決居民的各類訴求,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的群體,分類歸納出各類辦事指南,提供全方位服務。以全域黨建為理念,以智慧平臺為載體,聚合轄區各方力量,不斷增強居民區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