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包河先鋒網!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2010年2月10日)

日期:2010-03-01 00:03 稿源:組織部  字體:[] [] []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要求做好2010年農業農村工作。 2009年,全省上下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明顯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各地各部門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基本思路,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拉動農村需求,大力改善農村民生,大力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確保糧食總產達到615億斤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8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努力保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勢頭,為推進科學發展、加速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貢獻。   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建立健全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繼續深化“惠民直達工程”試點,健全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一卡通”發放制度體系。認真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油菜籽臨時收儲和糧油大縣獎勵政策。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各級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新增的收入全部用于農業。今年省級財政安排“三農”方面的項目支出較上年增長30%以上。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全面推進以縣為主支農資金整合。完善農業投入考核體系,加強監督檢查,促進各級政府切實落實增加“三農”投入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其他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切實落實企業捐贈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一輪治淮工程、長江干流整治及主要支流治理等重點水利建設,力爭年內實施水陽江防洪和滁河防洪近期治理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大型排澇泵站改造建設。開工建設30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各級財政要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資金,引導和鼓勵農民自愿籌資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著力抓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實施。進一步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支持農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和農田林網建設,把56個產糧大縣的基本農田加快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恢復性除澇和灌溉工程建設,率先實施皖北和沿淮三市六縣恢復性除澇灌溉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今年再解決34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繼續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及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今年改擴建農村公路600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設,落實農村公路主體責任,強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積極推進城鄉客運交通一體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進度,完成全省劃定區域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擴大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試點范圍。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以安徽農網、金農工程等為主要載體,加快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漁政、漁港、漁船安全設施建設。加快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   四、著力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步伐。結合“十二五”規劃編制,完善城鎮體系規劃,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引導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重點鎮按小城市進行規劃建設,今年全省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積極創新機制、優化環境、培植財源,著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園區經濟和特色經濟,支持有條件的縣域省級以上開發區擴容升級,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對縣域經濟發展實施分類指導、分類考核。推進擴權強鎮試點,加大對縣城和中心鎮支持力度,整合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集中投入城鎮配套建設,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鎮功能。加快推進合肥等市縣與皖北和沿淮三市六縣結對合作步伐,落實具體項目,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工業化水平。全面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建立主要面向長三角地區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在我省城鎮范圍內有合法固定住所的農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根據本人意愿登記為城鎮戶口,并享有當地城鎮居民同等權益。制定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指導意見,支持試點市深化改革,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五、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面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建設我省糧食生產核心區。今年要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提升品質。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玉米振興計劃三大行動,強化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促進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結合,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重點建設1200萬畝小麥、1100萬畝水稻和500萬畝玉米核心示范區。精心實施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加快大型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強糧食收購、倉儲、加工、物流體系建設,提高糧食產業化水平。增加產糧大縣獎補資金,增強產糧大縣發展能力。實施科技增糧工程。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提高農村防災減災能力。   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圍繞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進一步增加專項資金投入,扶持壯大一批重點龍頭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國家級、世界級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推動產業整合和集聚,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堅持品牌化戰略,集中培育、扶持、推介一批知名品牌,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各級政府扶持的信用擔保機構積極開展涉農擔保業務,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服務范圍。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設立農村資金互助社,扶持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出臺《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   七、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深入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改良畜禽品種,推進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區)建設,力爭年內全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繼續實施對規模飼養和新增良種奶牛的補貼政策。扎實推進水產跨越工程,實施魚塘標準化改造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推廣生態健康養殖。穩步實施茶產業振興工程,啟動蔬菜產業提升行動,創建一批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推進“一村一品”和特色產業發展。支持創建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應急處置機制。   八、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引導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形成一批集研究、中試、轉化、推廣應用于一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在種子種苗、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環保、生物質能源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攻關項目。加強農業引智工作。優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一批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立省級農產品加工和農作物生物育種等創新平臺。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型企業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強化縣域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實施首批16個主要農產品首席專家負責制度。實施種子工程,加快種子企業并購和產業整合,著力培育幾家大型種業集團。抓緊建設基層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支持土地深松、秸稈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等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運用。啟動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九、下大力氣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和農村非農產業就業潛力,積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休閑旅游農業和農村服務業。堅持不懈發展勞務經濟,加強對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推進省內跨地區勞務協作和勞務對接,密切與勞務輸入地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聯系和合作,有序引導農民工跨地區轉移就業。繼續開展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春暖行動”,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行質量。開展農民工工傷保險全覆蓋行動,將農民工納入城鄉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開展各類農民工維權專項行動,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工創業園建設,到今年底建成300個農民工創業園。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農民工本地就業崗位。返鄉農民工創業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政策和機制,支持和鼓勵縣級整合農民工培訓資源,推進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十、進一步開拓農產品和農村市場。發展農業會展經濟,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重點辦好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和安徽名優農產品綠色食品(上海)交易會,精心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著力抓好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支持農業企業參加境外展會、國際管理體系認證等,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快新網工程建設,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村流通中的骨干作用。積極支持各地立足自身優勢,建立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和支持大型流通企業將連鎖網絡向農村延伸,加快構建農村日用消費品和農資現代流通體系,力爭今年連鎖農家店覆蓋所有鄉鎮和65%的行政村。鼓勵農家店擴大經營和服務范圍。繼續實施“雙百”市場工程,加快對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標準化改造,引導大型連鎖超市與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實施農超對接。支持合肥國家糧食、棉花兩個交易中心擴大規模,創新交易方式。全面推行家電下鄉網點代墊直補方式改革,進一步加快兌付進度,將補貼對象擴大到國有農場、林場(區)職工。增選一種家電產品納入家電下鄉補貼范圍。   十一、不斷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靈活運用風險補償、貼息、獎勵、補助等財政手段,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落實加強農戶金融服務、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和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繼續推進農村銀行組建,積極支持鼓勵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為主發起行,穩步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今年底全省開業和獲準籌建的農村銀行35家以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家以上。落實對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挖掘現有銀行業金融機構延伸服務潛力,爭取年底前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鼓勵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開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林權、水域灘涂使用權、大牲畜、房產等抵押貸款和農村住房消費貸款,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和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推動縣級擔保機構發展壯大,不斷提升信用放大能力,拓展擔保業務規模。鼓勵設立為涉農產業和農戶服務的專門擔保機構或分支機構。進一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落實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健全農業保險工作機制,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鼓勵各地開展“信貸+保險”試點和特色農產品保險,探索開展森林保險試點。   十二、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大對國家及省級公益林補償力度,今年起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提高到10元/畝。落實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政策。推進長江淮河防護林、濕地保護與利用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綠色長廊示范工程建設,提升森林質量和效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村莊綠化。大力發展現代林業產業,加強林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油茶產業。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皖南山區、大別山區和江淮丘陵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年治理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統籌安排3.2億資金,在全省245個鄉鎮開展以村莊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清潔工程。加大兩淮采煤沉陷區農民搬遷安置與綜合治理工作力度。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   十三、進一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改善農村民生,拓寬民生工程實施范圍,新增校舍安全工程、農村清潔工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光榮院和社會(兒童)福利中心建設5項省級民生工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和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對困難家庭寄宿生增加生活補助、取消住宿費。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逐步實現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扎實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到2011年全面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完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繼續實施皖北和沿淮地區計劃生育長效節育獎勵措施試點。加快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在穩定新農合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新農合制度,全面推進門診統籌和即時結報,將參合農民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對農村重度、貧困殘疾人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由農村醫療救助資金承擔。繼續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增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積極探索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辦法,按照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繼續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推進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提高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水平,推進臨時救助制度建設。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生產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農村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優先覆蓋殘疾人。鄉鎮政府要妥善安置救助返鄉特困人員,尤其是無家可歸的流浪乞討未成年人。著力解決“連家船”專業漁民生活困難問題。   十四、切實抓好扶貧開發。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552”扶貧行動計劃,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開發政策。重點推進皖北地區、大別山等革命老區、沿淮行蓄洪區、皖南深山區、江淮分水嶺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扶貧開發。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雨露計劃”、社會扶貧和移民搬遷等重點工作。穩步推進互助資金試點,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不斷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實行目標考核,力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減少貧困人口40萬人。   十五、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范圍。力爭在今年內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和登記發證工作。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糾紛調處體系。加快劃定基本農田,完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制度。積極穩妥擴大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試點,集中建設用地置換中免繳留用的各項費用,并整合相關資金,投入到土地整治和村莊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開展融資服務。土地整治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要拿出一定比例留給鄉鎮,優先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構建省級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平臺,加強補充耕地指標有償調劑的管理。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除了國家禁止的項目,經批準,集體建設用地可以由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開發,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可以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給其他組織和個人使用。依法有償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按規定轉讓、出租和抵押。嚴格執行新征地補償制度,全面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權益。穩步開展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綜合改革試驗,推動土地制度集成創新。   十六、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全面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探索建立不增加農民負擔、有效促進村級公益事業發展的機制。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鄉基本財力保障水平。做好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清理化解后續工作,防止產生新的債務。開展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有條件的縣(市、區)可先行試點。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深入推進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堅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配套改革。完善基層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小型水利設施維護管理。加快落實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   十七、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發展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積極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規范黨員議事會工作,做好與“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銜接。依法做好第八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文明程度。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認真解決農村征地、環境污染、集體資產管理等方面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加強和改進農村信訪工作,建立健全農村維護穩定預警機制和應急反應機制。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突出抓好“難點村”治理工作。扎實推進農村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警務建設,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和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積極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推動公共消防基礎設施、裝備和力量建設向農村覆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   十八、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適應統籌城鄉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努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在領導分工、機構設置、干部配備上落實重中之重的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完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隊伍考核評價辦法,將農業投入、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等納入考核內容,加強對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擴大對農村新型組織的覆蓋面。加強鄉鎮黨委書記隊伍建設,選好配強鄉鎮黨委班子。深入開展學習沈浩同志先進事跡活動,繼續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加強以村黨組織帶頭人為重點的村干部隊伍建設。做好選派第四批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村任職工作,繼續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推進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選任鄉鎮領導干部工作。抓緊落實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干部、長期擔任縣鄉黨政領導職務的干部實行工資福利傾斜的政策,認真落實村干部“一定三有”要求。建立穩定規范的農村基層組織工作經費保障制度。全面完成第二輪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任務。繼續推進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創新和完善農村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制度,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持續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查核實工作。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廣泛開展“千企聯千村”活動,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8:51:02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組織部 
相關文章
  • 部長信箱
  • 12380舉報
  • 在線投稿
  • 站內搜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狠狠久久综合|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senima亚洲综合美女图|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观看不卡顿|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男男|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_中|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止| 狠狠色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久久综合性欧美|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成人|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777|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欧美综合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欧美综合区综合久青草视频|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绿巨人|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