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由合肥市包河區政府2014年投資興建,位于臨工聚集較多的南二環與桐城路交口東南處,占地2000余平方米,是安徽省首家公益性臨工集散中心。2016年初,常青街道黨工委將集散中心黨建工作納入非公黨建領域,設立黨建工作站,派駐黨建指導員;2016年12月23日,以中心運營單位——安徽巧渡人力資源公司為主體成立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以下簡稱“中心”黨支部),公司主要負責人任支部書記。
近年來,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聚焦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堅持“紅五星”引領,深耕“臨工黨建”品牌,打造城市“紅色名片”。但“中心”黨支部在服務中也面臨著臨工人員眾多,類型復雜的現狀,臨工流動黨員管理難、歸屬感弱的難題。
為此,“中心”黨支部努力整合資源,突出政治建設,抓好共商共建,在技能培訓、供需對接、提高就業、維權保護上為臨工提供精準服務。大力實施“心新相映”黨建項目,秉持“精心管理、熱心服務、誠心關愛”理念,全力塑造“組織新港灣、城市新家園、合肥新市民”,積極探索以流入地節點管理為主的臨工流動黨員及臨工的教育管理、生活服務、社會融入等黨建工作新模式,努力讓臨工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
堅持“紅心”引領,強化臨工教育管理。
“中心”黨支部強化臨工黨員的思想教育,實行“三會一課”常態化,將每月25日定為臨工黨員集中學習活動日,強化黨性教育。成立以臨工黨員宣講員為核心的臨工之家宣講團,開展工棚下的黨課、早黨課、工地黨課相結合,優秀臨工黨員、黨員志愿者每月開展一次臨工黨課,引導臨工轉變找工找活觀念,助力臨工變長期工,打造臨工誠信、實干形象,提升臨工口碑。并在此基礎上,推出常青街道臨工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學習常青·臨工大講堂”,為臨工定期開展理論宣講,強化對廣大流動臨工的紅色教育。
追求“匠心”品質,提升臨工技能。“中心”黨支部創造性開展含電焊工、電工、裝飾裝修工等專業工種免費技能提升培訓;組織部分高空作業者、架子工培訓,考級拿證。舉辦家電清洗技術創業培訓班。針對瓦工、鋼筋工、家電維修工等就業技能提升,每月開展“臨工大講堂”一次,增強臨工市場競爭力。組織開展“臨工工匠”技能大賽,組織引領廣大臨工積極投身“比創新、比創業、比創造、增動能”行動中,展現新時代包河區臨工技能風采和綜合職業素養,弘揚臨工工匠精神,增強臨工就業競爭力。
提供“暖心”服務,關心臨工“融城”。黨建搭臺,服務唱戲。“中心”黨支部不僅服務臨工進城,更關心臨工“融城”。確立每月10號為“臨工服務日”,落地法律援助、安全知識講堂、保險辦理、圖書閱覽等多項“暖心”服務,最大程度滿足臨工實際生活需求;運行“臨工益站”網,擴寬線上就業渠道,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舉辦“臨工文化節”,讓新時代新發展的成果切實惠及到每一個人。積極貫徹實施“小候鳥城市體驗項目”等計劃,自“中心”黨支部成立以來,每年暑假,都要針對大批臨工子女從全省各地來到合肥與父母共度暑假的情況舉辦豐富多彩的兒童暑期活動。
發揮“愛心”作用,培育臨工志愿隊伍。從將臨工集散中心納入非公黨建領域到設立黨建工作站,從派駐黨建指導員到成立黨支部,從23名流動黨員到3名在冊黨員、32名流動黨員,臨工集散中心的黨員隊伍不斷擴大。成立以臨工黨員為主體的“匠之心”志愿服務隊伍,每季度開展一次“臨工黨員進社區”活動,臨工黨員志愿者用掌握的技術技能(如漆匠、木匠、泥瓦匠等)入戶開展家電維修及日常保養宣傳等,志愿者服務臨工,臨工變志愿者反哺社會。
從“站馬路”到“有娘家”,從“找到活”到“找好活”,從“農民工”到“新市民”,4年多來,包河區常青街道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實現年均72%臨工可持續就業,21.6萬人次享有穩定月收入超3400元,臨工集散中心服務熱情更加高漲,服務本領日益提升,服務抓手漸趨多元,公益品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