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成立于2003年9月17日,由原“安徽第一鎮”——常青鎮撤鎮設街而來,東接徽州大道,西臨金寨路,北連太湖路,南至312國道,區域面積2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6萬,戶籍人口4.99萬,下轄9個社區。近年來,常青街道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合肥市委《關于加強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完善基層治理工作的意見》(合發〔2019〕1號)等“1+8”文件、區委“1+3+6”文件精神,始終堅持黨建統攬、紅色領航,抓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建設、高效率治理等各項工作。結合街道工作實際,創出了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完善基層治理工作的常青版本——“紅五星”基層治理模式,突出做好“紅色領航”“五治同步”“星級考評”。
一是體制改革,夯實制度基礎。根據區委統一部署要求,常青街道在全區率先啟動并完成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內設機構“大部門制”,凡職責職能相近、工作交集較多的,全部整合歸口至一個大部門。堅持以效能為先、實績為先的原則,街道“一辦七部兩中心”全部實行“五個一”管理,即:建立一套工作“三單”,再造一套服務流程,實施一批“頭雁工程”,一位班子成員分管,一個部長統籌兜底。通過大部制改革進一步破除部門壁壘、優化工作流程、提升辦事水平、增強服務效能。
二是加強創新,提升黨建成效。首先,凝聚黨員力量。設立“紅管家”,完善“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四級網絡,特別是大力整合以往不想履職的、沒有平臺去履職的轄區黨員力量,增強他們的政治感、榮譽感、家園感、歸屬感,把廣大黨員安在一線、沖在一線,形成強大的帶動力。建立“睦鄰·老書記工作室”,凝聚老書記、老黨務工作者的力量,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其次,完善網格基礎。按照“十分鐘管理全覆蓋、零距離服務全方位”的要求,科學劃定街道、社區、基礎網格“三級網絡”,每個網格實行“1+2+N3+6”模式:1,指網格長,由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擔任;2,指兩名網格管理員,由社區中層干部擔任;N3+6,指每個網格內的“三崗六大員”(黨員先鋒崗、居民鄉賢崗、社團志愿崗,政策宣傳員、民情信息員、文明勸導員、糾紛調解員、工程維修員、安全巡查員),將凡是在社區發放工資待遇的,以及“兩代表一委員”、居民代表、鄉賢、業委會、物業公司、購買服務的社工、志愿者、結對共建的省廳市局區直部門人員,全部下沉到基層網格,認領“六大員”,實行積分管理和星級考評,前端共治,力量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我街薛河灣社區是包河區大共治的1號網格。目前,全街9個社區共675名“三崗六大員”掛牌上崗、在網格一線履職盡責。
三是強化服務,落實群眾訴求。搭建服務平臺。通過搭建黨員服務群眾的政治引領、教育引導、活動對接、制度運行四類平臺,緊緊抓住居民鄉賢、社會組織、志愿者中的先進分子,發展他們成為服務群眾的主體力量,把現有的村居干部“1個人服務10個人”變為“6個服務5個人”。完善服務制度。建立完善上門入戶、議事協商、限時服務、文化熏陶等制度,著力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目前,全街已建成淝南、凌大塘、竹西“紅管家”服務驛站3個并開放運營,成為“紅色物業”管理、黨建帶婦建帶團建的典范。建立、完善街道和社區兩級黨群服務中心,豐富服務內容,統一服務標識。目前,我街共建成1個街道級、9個社區級黨群服務中心,全部統一標識。凡是為群眾服務的事項,全部前移到大廳辦理,按照綜合柜員制的要求,前臺綜合受理、派單后臺辦理、限時辦結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