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區常青街道,前身為“安徽第一鎮”——常青鎮。目前轄區面積2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6萬人,轄11個社區。自2009年合肥市十五里河中段片區啟動拆遷以來,常青街道一直是合肥市、包河區大建設的主戰場,是“大拆大建、大破大立”的典型代表。老城區、城中村、新城區并存,商品房居民、回遷群眾、租房戶齊聚,人口類型、管理類型、服務類型復雜多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和城中村、老舊小區多,物業管理力量不足、封閉化管理難度大的復雜街情,常青街道黨工委全面貫徹落實市委“1+8”系列文件精神,深入推進“紅·五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堅持紅色領航、網格管理、多元協同,充分發揮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的制度優勢,筑牢了疫情防控的紅色防線,保持了“零輸入、零感染、零報告”的良好態勢。
黨建引領,鑄就基層防疫“鐵長城”。街道全面推行“1+2+N3+6”網格化管理模式,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全覆蓋。架構精細化。依托“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四級網格,充分調動轄區黨員,充實網格力量,以“一格多員”的模式,形成“街道包聯指導員-社區網格長-網格管理員-網格內三崗六大員”的四級防疫網格工作架構,做到“防控隊伍建在網格、封閉管理嚴在網格、居民服務進到網格”。職能明確化。對包括街道機關下沉152名黨員干部在內的所有網格員定人、定位、定崗、定責,設置疫情防控宣傳點172處,對全街83個網格、67個住宅小區、11個城中村開展“拉網式”走訪、巡查、宣傳。對網格內小區實行嚴格出入管理和穩控;對網格內的樓棟,以樓棟長牽頭,實行各類人員情況掌握和密切人員排查;針對網格內的超市、農貿市場等必須開放的易聚集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對明令要求不得開放的場所進行全天候、無死角的巡查。做到不落一處、不漏一人、不斷一天,全街31871戶常住居民全部排查到位,實現了人、房、活動軌跡等信息可查、可管、可控。
期間,包河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施詠康同志不畏艱險,親自包聯指導街道疫情防控工作,始終沖鋒在前、身處一線。2020年2月9日晚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肌梗塞,不幸殉職。安徽省委追授施詠康同志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合肥市委追授“合肥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凝聚力量,畫好聯防聯控“同心圓”。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防控優勢,把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在全民戰疫的關鍵時期,轄區企業、群眾,市、區機關下沉黨員干部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形成眾志成城、共同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全街115個基層黨組織及廣大黨員、群眾自愿積極捐款,累計捐款52萬余元;常青商會黨支部積極組織轄區企業籌集資金、聯系渠道,在疫情防控初期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為社區送去了8000個醫用外科口罩,300瓶免洗手消毒液、數十只測溫槍等物資;市、區下派的130名黨員干部日夜值守在三無小區、老舊小區、居民組,以實際行動守初心、擔使命;以吳學峰為代表的轄區退伍軍人“退役不褪色”,在接到社區號召后第一時間站出來,加入到社區各項疫情防控排查防治工作中, 用行動踐行了“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誓言。
創新模式,做實人員管控“四包一”。緊盯密接人員和武漢歸程等四類重點人員,嚴格實行重點隨訪制度。街道成立專職隊伍,全面核查重點人員信息,通過電話訪視、上門問詢等形式摸排梳理重點人員76人,建立個人動態健康檔案147份,對信達天域林語苑2號樓實施全封閉管理;同時街居與區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四級聯合包保防控小組,每戶重點人員由一個包保小組負責,包保小組由一名街道黨員干部、一名社區(網格)黨員干部、一名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和一名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組成,責任落實到人。街道每日采取電話問詢、上門訪視等形式,及時掌握重點人員健康狀況,發現異常及時向衛生服務中心和區疾控中心包聯人員反饋,確保第一時間處置,發現密接人員出現異常,包保小組及時聯系120轉送定點醫院診治,并立即上報區疾控中心,堅決杜絕疫情傳播的潛在風險。
主動擔責,織密集中隔離“保障網”。街道伯爵假日酒店是包河區首個啟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點,該集中醫學觀察點由酒店無償提供使用,2月6日開始設立,2月7日正式接收包河區各小區密切接觸者。作為屬地單位,街道黨工委先后派駐21名黨員干部做好服務,充分保障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生活用品和后勤、安保人員的防護用品配備齊全;全力配合做好集中隔離醫院觀察點出入口的人員登記排查,確保了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安全穩定,圓滿完成了上級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