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街道老城區、城中村、新城區并存,存在著老舊小區房屋老化、物業管理力量不足,居民投訴率高,商品房小區居民相互之間熟識度低、信任感不強等問題。為滿足群眾多元化訴求,常青街道做實“紅·五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打好小區治理“組合拳”。
黨員帶頭,多元共治。為更好服務回遷居民,方便回遷居民生活,金寨南路社區紫光苑“紅管家”服務驛站制定了錯時工作、首問負責、限時辦結、居民事務代理等一系列服務機制,建立了下崗失業幫扶、就業培訓指導、困難群體服務體系,開通了“指尖上的便民服務”,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樓院代辦站、樓道代辦點,形成了“陣地服務、流動服務、呼叫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成立“社區事務議事廳”,吸納“兩代表一委員”和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幫助居民辦理醫療、解困、就業、法律援助等實事好事260余件;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驛站”,及時有效解決了居民樓樓蓋滲水、下水管堵塞、小區路面破損等100余件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設立“紅管家”調解室,由派出所駐社區民警、街道司法所派駐社區律師、社區人民調解員組成聯合調解小組,成功調解鄰里、家庭等各種糾紛35起。居民的滿意度普遍提升,物業投訴率較去年下降了30%。
社區搭臺,增進融合。薛河灣社區啟動“紅色家訪黨群串門”活動,成立紅色家訪小組,走訪組織關系因屬地變更而遷移的黨員,通過黨員了解小區、居民的實際情況及需求,定期在信達、綠地等小區召開居民見面會,建立微信群。暢通了居民意見反饋渠道,今年來,收到了群眾建議350余條并全部落實解決;挖掘了更多熱心居民、黨員作為樓棟長、樓棟黨小組長,充分發揮了小區居民的“連心橋”作用。將社區綜合文化服務站建在小區,與小區“紅管家”服務驛站相融合,開設黨員議事廳、青少年科普活動室、社區講堂、電子閱覽室以及“孕媽”微課堂、親子繪本閱讀課堂、中醫健康講座、翰墨居書法班、智能手機教學班等,截至目前,140余次主題活動服務群眾3000余人次,豐富了居民生活,拉近了鄰里距離,讓商品房小區更加和諧、溫馨。
創新模式,增添動力。常青街道堅持從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入手,向體制要“活力”,向機制要“能量”,向制度要“績效”,當好貫徹落實市委“1+8”文件的示范和標桿,率先實施街道體制改革,設立“一辦七部兩中心”,科學界定部門職能,建立工作三單,再造服務流程,優化管理運行。創新實施“紅·五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緊扣“抓黨建”,實施“紅管家”項目,黨員帶頭,發動群眾為群眾;緊扣“抓治理”,實施“大共治”項目,全街共劃分了83個大共治網格,每個網格都實行“1+2+N3+6”模式運行;緊扣“抓服務”,實施“黨群服務中心”項目,采取“綜合受理 + 派單辦理 + 限時辦結”的方式,實現了前臺一窗受理,后臺協同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