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社區位于常青街道腹地,臨靠宿松路、祁門路兩條交通要道,區域面積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是典型的回遷社區。2003年9月撤村改居,2013年12月,嶄新的紫竹苑小區拔地而起,群眾陸續回遷,搬進新家。轄區有包河區本土首家上市民營企業合肥常青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文明單位汽車客運南站等單位。
近年來,竹西社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常青街道黨工委“紅﹒五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相繼打造了合肥市最大的城市閱讀空間“半畝方塘”、合肥市最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包河區首個“五匯一基地”、包河區首個家庭醫生工作室。社區先后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安徽省親子閱讀體驗基地”“合肥市科普示范單位”“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等中央、省、市級榮譽18項。
一、堅持問需于民,情系群眾不忘初心。作為典型的回遷社區,群眾由過去的村民變成了如今的居民,“洗腳上樓”,如何讓“上樓”后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成為社區的一項重點工作,為社區居民增添一個集文化、教育、健康、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場所迫在眉睫。2017年以來,社區將紫竹苑小區的商業配套用房規劃定位為“農貿市場加超市”的業態全部投入到社區公益事業,并幾經調整,決定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讓群眾多一點活動場所,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少有所學,致力打造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中心”的15分鐘綜合服務圈和竹西人的“精神家園”。為此,社區啟動了協商機制,召開居民協商會議,廣泛宣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功能設施及建成后對社區群眾的好處,引導群眾從長遠出發,為居民們算了一筆筆健康賬、文化賬,逐步打開了群眾的心結。心系群眾問需于民,向群眾發放調查問卷,廣泛征求民意,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歸類、設計、布局等進行了逐一細化;情系群眾不忘初心,對行動不便人員活動區域設置在一樓等。
二、堅持動靜分明,踐行為民服務理念。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位于社區第一網格,總面積達到8691平方米,分為三層,共有10多個功能板塊,歷時兩年打造完成并于今年5月對外開放。在功能設置上,社區始終堅持動靜分明,讓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專屬空間。一樓突出黨建、健康主題,“紅管家”服務驛站、智慧黨建VR平臺、“紅·五星”基層治理學院、健康促進與教育實踐基地、居家養老室等一應俱全。今年9月,包河區首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在社區健康促進與教育實踐基地成立,針對居民健康需求,體檢、按摩等十余個項目一站式“配齊”,13家醫療機構專家免費為居民服務,通過“智慧+”手段為居民健康保駕護航。二樓突出娛樂主題,設置舞蹈室、練歌房、兒童樂園、青年之家等。升級版的青年之家圍繞“五匯一基地”六個核心功能建設,“五匯”即志愿匯、書香匯、青益匯、職享匯、文娛匯,“一基地”即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服務團員、青年。三樓突出文化主題,“半畝方塘”城市閱讀空間是集圖書銷售、圖書借閱、共享于一體的公益性免費閱讀及購書場所。除了閱讀,“半畝方塘”還具備舉辦活動、展示、休閑三大功能,兼容雙創空間、市民小劇場、四點半學堂、便民服務點等特色服務功能。近3年來,這里舉辦文化大講堂、閱讀分享會等活動200余場,以閱讀帶家風,透過書香傳遞愛,成為涵養居民、內化文明的潛移默化之所。
三、堅持資源統籌,文明實踐注重實效。社區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實踐活動,梳理了一批群眾“需求菜單”,以項目為依托,“西窗竹”志愿服務隊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志愿服務,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在社區,升級版青年之家亮相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并推出“紅·五星青V公益接駁站”項目,旨在打造出一座發動青年志愿者、聯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線下“共青團門店”,將志愿服務延伸到“最小單元”。該項目針對貧困學子、特扶家庭、盲癱群體、空巢老人等六大類特殊群體打造“樂助常青”社會救助項目,開展專項服務的同時還每月常規開展“小老板”親子公益市集和“紙獻愛心”低碳慈善捐贈兩項主題月捐活動。該項目榮獲2019年全省第二屆青年之家優秀活動項目評選二等獎。讓每個群體都幸福,“六零系八零”項目,轄區10余名60歲以上的熱心居民,通過“2+1+N”即2位志愿者與1位特殊老人就近結對,常態為轄區27位80歲以上高齡特殊老人提供“基礎便民、為老文娛、精神慰藉”等志愿服務40余次。“墨香社”項目,以轄區6-12歲的30多名社區兒童和書法愛好者作為服務對象,搭建書法、國畫教學等服務平臺,截至目前,項目共計開展活動40余場,服務居民800人次,該項目負責人臧永森還榮獲今年第二季度合肥市最美志愿者。除此之外,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專門打造了社區治理學院,針對居民骨干、社區兩委干部、社工、志愿者等開展社區治理方面的課程,提升他們志愿服務的能力,實現居民自治、共治的目標。
文明實踐,旨在文明,貴在實踐。這既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一項民心工程,不光要做“盆景”、更要育“苗圃”,不僅要出經驗、更要見成效。要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真正讓文明實踐的各項活動聚人氣、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