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紅色領航工程推進目標以及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相關要求,包公街道包河社區黨委聚力打造“三紅”服務圈,夯實黨建工作基礎,創新黨建文化品牌,實現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激發基層黨組織創新創造活力。
一、紅星矩陣,促進區域化黨建大融合
深入把握“一條主線”。以包河社區黨委為核心,充分調動轄區共建單位、駐地單位等黨組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區域內黨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集約利用,逐步構建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區域化黨建共同體。近年來,包河社區積極對接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信息處、省統計局、省糧食局、省文聯、安徽網絡廣播電視臺等共駐共建單位,開展社區春晚、籃球賽、書畫義賣、攝影展等各類品牌文化活動50余場,走訪慰問、幫扶困難群體200人次,幫助60余戶家庭圓夢微心愿。真正實現了區域內的組織共建、活動聯動、品牌共創、實事共辦。
劃分小區治理“八個網格”。結合地域和“大共治”執法體制改革為契機,將社區劃分為紅玫瑰、藍街坊、紫水晶、綠寶石等八個網格,挖掘、培育網格長、樓棟長以及各類自治力量56名。做實做細“1+2+N”網格治理,鼓勵區域化黨建資源和組織力量逐步向社區集聚,推動社區日常安全生產、物業管理、綜治維穩、社會事務等工作融入網格,實現“一網打盡”“多網合一”的基層網格治理新體系。
二、紅智議事,實現多元化共治大平臺
搭建“四個平臺”。社區黨委積極搭建群雁協商議事會、兩代表一委員室、睦鄰議事廳、共治協商議事會等平臺,組織社區律師、轄區片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轄區單位、黨員居民骨干等10多個主體,開展建言獻策、民主協商、法律咨詢、人民調解等服務,推動社區多元共治,實現“由民做主”的社區治理轉變。自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通過協商平臺,集思廣益,共解決老舊小區下水管道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糾紛調解等各類問題70余件,真正做到了多元共治,為民解憂、共建和美。
完善“兩項機制”。社區黨委設立志愿嘉許激勵機制和評優評先機制。志愿嘉許激勵動員于志愿者服務群、儲蓄于愛心銀行積蓄卡、兌換于愛心銀行、表彰于志愿者表彰大會,逐漸建立“一群一行一會一卡”嘉許流程。自開展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以來,為鼓勵轄區黨員亮身份、認領紅色崗位、擔任小區治理“能手”,社區黨委創新評優評先機制,評定“黨員示范戶”、“在職黨員先鋒”等,由社區兩委上門懸掛標識牌。2019年以來,社區共表彰志愿者80余名,為6家黨員示范戶懸掛身份牌,激勵他們牢記身份、擦亮標識、爭做社區治理建設帶頭人。
三、紅雁守望,抓牢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
紅色家訪覓頭雁。結合轄區老舊小區多、物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居民文化程度高低不一等特點,包河社區黨委對轄區商業小區、單位小區、三無小區等實施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和美小區建設。結合“黨群家訪”等工作,采取“送家書”“征心愿”“覓頭雁”三步走工作法,發放小區治理意見征求表312份,挖掘黨員居民骨干56名,征集居民微心愿和建議35條。通過定期召開群雁協商議事會,分析居民需求清單,幫居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通過實地走訪單位小區、商業小區等物業,挖掘“兩員多長”,鏈接活動資源,全力構建“社區黨委+物業服務企業黨支部”的治理模式,凝聚社區治理合力。
文化引領聚群雁。依托包公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包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社區學院三級陣地優勢,組建文藝文化宣講、文化助殘、助困等志愿服務隊。下半年,社區學院擬集中開設群雁人才班、公益骨干班以及基層治理班第二期,集中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居民骨干、黨員骨干能力,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實現黨建引領下,老城文化與居民生活的深度融合。對于澤田心靈驛站、詩書畫院、銀鈴攝影等社區原有的“草根”文藝,將通過公益微創投實現項目化管理,突出創新發展,助力文化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遍地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