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街道包河社區作為典型的老舊城區,常住人口8600人,轄區老舊小區為主,存在高齡老人多、殘疾人廣和困難群體雜等特點,民生保障壓力大、任務重。疫情發生以來,包河社區黨委堅持以“凝聚黨心 服務群眾”為宗旨,做到聽民聲、解民憂,充分保障轄區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解鎖居民“幸福密碼”。
一、集結戰疫“排頭兵” 筑牢防控堡壘
疫情發生以來,包河社區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廣泛動員基層防疫“紅色力量”,凝聚防控“一條心”,帶領廣大黨員奔赴防控“疫”線,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紅色動員令。第一時間發動紅色“動員令”,招募轄區單位、共建單位、物業企業等在職、在冊、在地黨員,攜“令”報道,匯聚起齊心戰疫磅礴力量。下沉黨員干部成立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劃分黨員責任區,設立黨員先鋒崗,參與應急執勤、防疫宣傳、體溫篩查、健康登記等防控服務工作。聯防聯控。共建單位省地礦局、省統計局先后下派43名黨員到疫情防控點站崗放哨,助力社區精準防控;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和安徽省新技術推廣站分別下派24名青年黨員陸續下沉到基層一線,助力轄區樓宇企業和個體戶復工復產。集結戰疫“排頭兵”。第一時間疏通小區脈絡,根據封閉式管理條件,劃分8個網格,設立13個疫情防控點,集結下沉干部、社區黨員、領頭雁、樓棟長等200余名戰役“排頭兵”,深入到小區疫情防控戰斗神經“末梢”,筑牢社區防控第一道防線,守護好轄區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激活文化“紅色細胞” 豐富“宅”家生活
疫情發生以來,包河社區積極開展線上文化活動,做到服務不缺位、精彩不缺席,讓居民“宅”在家里也能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書畫作品為戰“疫”英雄加油鼓勁。社區將銀林攝影學會、包河詩書畫苑、藝苑劇社等老年文化社團組織成立趣緣黨支部,共有正式黨員42人。疫情期間,社區加大趣緣黨支部“紅色引擎”總功率輸出,引導黨員“紅色細胞”主動作為,舉辦網絡畫展,翰墨丹青之間,為戰“疫”英雄加油鼓勁,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宅家”法律大講堂。依托社區“普法微視頻”平臺,疫情期間,推出群眾“線上點單”,律師“線上授課”,開展了“三八”《反家庭暴力法》、《婚姻法》、《安全生產法》等線上法律講堂活動,讓居民“宅”家生活變得更加和美、和睦、和諧。
三、凝聚黨心 “服務”群眾溫情在線
疫情期間,堅持工作“不打烊”、服務“不斷檔”,以“凝聚黨心 服務群眾”宗旨,嚴格按照“五心”服務要求,為居民提供熱情、主動、專業的服務。組建黨員志愿“小分隊”。疫情期間,為讓獨居、行動不便等特殊老人、高齡老人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社區召集黨員骨干組成志愿小分隊,派送日常生活用品、贈送防疫“五個一”親情大禮包、清理和代扔生活垃圾,堅持為居民辦實事、辦好事,當好居民貼心“小管家”。積極申請救助項目。重點排摸特困對象、孤殘兒童、困境兒童等困難群體,建檔造冊。針對疫情期間生活保障,一方面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作用,根據轄區困難人員的迫切需求和實際情況,申報了4戶困難家庭人員,為他們申請了大米、牛奶、油等物資,第一時間送上家門,表達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依托“人在暖途”困境家庭救助服務項目,開展“一老一少”和“抗疫助學”兩項活動,跟蹤和了解7戶家庭的生活需求和物資保障。實時提供關懷和幫助。線上關愛“不打烊”。對于轄區120余戶殘疾、低保等困難群體,社區志愿者、協理員、社工分組分工,通過電話和網絡辦公,每日分層分類對服務對象及其家屬進行慰問,為陷入心理恐慌和有壓力的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咨詢、知識宣傳、情緒疏導等線上服務。同時通過項目群、服務站群等平臺,重點關注微信群內謠言傳播,及時辟謠,引導居民不信謠、不傳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