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公街道包河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以“兩級”中心建設為抓手,聚焦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通過搭平臺,建陣地,強活動等方式,拓展鄰里項目,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從鄰里情、鄰里樂、鄰里學、鄰里助四個方面入手,融洽鄰里關系,營造“鄰里一家親 共建和美小區”的和諧氛圍,將居民各項需求落到實處。
一、搭建平臺,“鄰里情”流轉在社區
圍繞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要求,結合前期黨群家訪,包河社區黨委選育了包括黨員代表、居民代表、樓棟長、單元長等在內共計36名領頭雁,成為小區治理“主心骨”,定時召開群雁協商議事會,出點子、謀思路,協調解決各類“疑難雜癥”,推動居民廣泛參與社區治理,增強社區自治能力,激發社區居民參與共建共創和美小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社區黨委積極搭建睦鄰議事廳、共治協商議事會等平臺,培育社區律師、轄區片警等多個“主力軍”,開展建言獻策、民主協商、法律咨詢、鄰里糾紛調解等專業化服務,使得社區管理和服務更貼近社情民意,更加讓群眾滿意。通過協商平臺,集思廣益,共解決老舊小區下水管道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鄰里糾紛調解等各類問題70余件,真正做促進了鄰里和睦、樓棟和諧、社區和美,讓‘鄰里情’流轉社區里。
二、創新活動,“鄰里樂”蔓延在社區
社區將依托包公街道綜合文化站、包公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包公街道社區學院三級陣地優勢,吸引文化聯盟單位的群團組織參與活動。在發揮轄區黨建文化聯盟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密切聯系群眾。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傳統節日為切入點,組織開展社區春晚、春節前夕寫春聯、元宵佳節猜燈謎、端午節包粽子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吸引居民走出家門,主動認識左鄰右舍,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友誼。今年以來,社區共開展各類活動達20余場,居民參與人數達千人。
對于“澤田心靈驛站”、書畫院、銀齡攝影協會等社區原有的“草根”文藝,社區計劃在保留優秀傳統的同時,與居民實際需求相結合,通過公益微創投實現項目化管理,突出創新發展,逐步擴大志愿服務團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推動各類社會組織朝著專業化、親民化、常態化的方向發展,潛移默化中感受和領會傳統文化,增進鄰里感情,感受社區“大家庭”的溫馨。截至目前,社區已申報上耕耘心靈、良質美手、文軒墨香三個公益微創投項目,全面累計共開展活動30余場,服務居民達千人次。
三、紅色引領,“鄰里學”活躍在社區
由包河社區黨委牽頭,將“鄰里學”與紅色領航和美樓棟建設相結合。打造特色樓棟文化,讓紅領先鋒、“家風贊八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居民公約、鄰里打油詩等鑲嵌在紅色樓棟中,供居民參觀學習。同時以樓棟單元為載體,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學習活動。如組織專家學者、社區兩委、黨支部書記到樓道講黨課,傳播黨的知識,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邀請轄區道德好人、鄰里互助模范分享心得體會;組織樓棟居民學唱紅色歌曲、朗誦革命詩歌,接受紅色教育。在集體學習中,進一步增強樓道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吸引更多居民走出家門,以鄰為善、以鄰為親、以鄰為樂。
四、區域融合,讓“鄰里助”行動在社區
搭建互助橋,鄰里一家親。為讓“鄰里情”持續升溫,社區黨委充分調動轄區共建單位、駐地單位、社會組織等主體的積極性,加強區域內黨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集約利用,依托社區愛心儲蓄銀行,積極開展鄰里守望互助志愿活動。同時設立志愿嘉許激勵機制和評優評先機制,以積分兌換、志愿者表彰等形式,集區域之能、鄰里之力,動員樓棟居民主動幫扶社區空巢老人、殘障人士、因病致殘致困等社會弱勢群體,深刻詮釋鄰里友愛、團結親善、守望相助的美德真諦。
今年以來,包河社區黨委共開展“走訪慰問困難戶”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30余次,幫扶困難群體200人次,攜手省地礦局、省統計局等共建單位幫助60余戶家庭圓夢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