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合肥市包河區推行干部“勤政檔案”制度,變“評時考”為“平時考”,搭建比學趕超的“大擂臺”-——
“處理市長熱線投訴出租房問題”“組織打擊傳銷宣傳”“協助社區義診”……12月4日,在合肥包河區方興社區的辦公信息系統中,記者看到了社區干部張榮榮這些天所做的事情。
“日記錄、月匯總、季評議。 ”方興社區黨工委書記沈先財介紹,每個干部每天干了哪些事,哪些干部沒干事,大家在系統中都能看到,而偷懶怠工的則無所遁形。
如今,及時記錄一天所做的工作,已成為合肥包河區干部的一堂“必修課”。去年5月,包河區在全區干部中建立“勤政檔案”,采取“干部實績平時記,年終考核全面評,獎懲使用看記錄”的辦法,治理“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等“機關病”,防止庸政懶政怠政,激發干部履職干事熱情。
“‘勤政檔案’一人一檔,如同給干部建立績效‘身份證’。 ”包河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焦長華介紹,全區54個部門單位、2300多名在職在編人員全部建檔,分級分類管理,定期更新、檔隨人走,打造干部勤政的“數據庫”。
“勤政檔案”記什么、怎么記?記者翻閱看到,上面不僅記錄干部所做的重點工作、特色工作、所獲獎勵、參加公益活動等情況,還記錄“反向業績”,即請假、未按時完成的工作以及受處分情況等。焦長華介紹,通過個體申報、集體審核、公示評議以及紀委不定期抽查監督等方式,確保每份勤政檔案全面真實,客觀如實反映個人實績。
建起來,更“曬”出來。記者在一些單位看到,干部“勤政檔案”不僅在公示公告欄上張貼,還公布在單位的內部網絡里。
“每個人做什么沒做什么一目了然,我們縱向、橫向都有了比較,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比以前感到更有壓力,也更有動力。 ”望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羅斌說,通過勤政檔案亮成績、比實績,猶如搭建了比學趕超的“大擂臺”,倒逼干部自我加壓,抬高標桿,更加用心干事。
相對于以往干部考核“個人寫總結、組織作鑒定”的傳統做法,“勤政檔案”為考準、考實干部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 “提拔使用干部,‘勤政檔案’是必看的內容,如果三個季度在單位排名倒數第一,不作為干部考察人選。 ”包河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新華介紹,區委將“勤政檔案”考評成績,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優評先、績效獎懲的必經環節和重要依據,樹立“以實干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的良好導向。去年以來,全區有10名單位負責人因“勤政檔案”考評落后、目標管理考核墊底被取消年度考核評優資格,40名“勤政檔案”考評靠前的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
本報記者 黃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