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的暴雨已經停歇,一度超過保證水位、汛情告急的南淝河水位也在持續回落。而連續奮戰了26個日日夜夜,年僅54歲的大圩鎮新民村黨總支書記潘理俊卻由于過度勞累,積勞成疾,倒在了他守護的南淝河大堤下,手里還緊緊握著夜班巡堤用的手電筒,再也沒有醒來……
“抗洪書記”:奮戰26個晝夜,倒在了南淝河大堤下
自6月30日以來,合肥普降暴雨,巢湖水位持續上漲,受其頂托,南淝河也一直高水位運行。大圩鎮東臨南淝河,南濱巢湖,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區、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有萬畝蔬菜基地、萬畝林果基地和五千畝水生作物基地,一旦大水破堤涌入,必會造成慘重損失。
“果斷,實干,反應快!”這是大圩鎮新民村70歲的老黨員張正銀對潘理俊的評價,“如果不是潘書記反應處置及時,今年村里葡萄收成怕是不好說了。”7月1日,一場五十年一遇的暴雨過后,新民村用電失常,葡萄園內溝渠排水不暢,數千畝的葡萄園泡在了水中。凌晨天剛亮,潘理俊立刻召集村兩委配合供電部門一起送電,指揮調用架設數臺水泵,積極組織村民疏溝排水,生產自救,一干就是三天兩夜未合眼,直到葡萄園內排澇完成。
7月4日后,全區防汛進入防內澇與防外洪并重的重要階段,潘理俊又多了一份“責任田”——南淝河大堤位于新民村范圍內的3200米堤防值守,成了名副其實的南淝河大堤“守護者”。接到任務的潘理俊立即組織村兩委和村民黨員在堤壩上開會,決定在3200米的提防上設4個值守點,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人員確保每隔2小時巡查一次。
今年54歲的潘理俊身體并沒有外表看起來那么健壯,身患糖尿病的他近年來一直在打胰島素,防汛期間,沒時間回家的他便把針管揣在了口袋里。“作為書記,身體不好,不值班我們都不會怪他。”新民村村委會主任李國富說,“可他卻第一個要求值夜班,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白天幾乎都在堤壩上,就沒怎么見他睡過覺。”
7月10日,長時間被暴雨沖刷的南淝河大堤與百果園路交口南側出現了一處長約30米的滲漏險情,情況十分危急。潘理俊一邊上報險情,一邊組織了一支由30余名村民組成的搶險隊伍奔赴現場,挖溝引流,填充沙袋,運沙包,帶頭沖在一線,配合解放軍戰士成功排險。
近日,南淝河水位持續回落,已降至保證水位,但仍在警戒水位之上,長期浸泡在高水位中的堤壩存在隱患,潘理俊更是絲毫不敢懈怠。7月27日凌晨12點,還未到值守時間的潘理俊提前一個小時來到南淝河大堤值守點,與同事倪進榮交班。
“你怎么又來這么早?趕緊回去休息會!”
“水位還是有點高,大堤泡了這么長時間了,我不放心,再轉一轉!”
這可能是他說的最后一句話。當天上午6時許,家人聯系不上他,順著他巡堤的路線尋找,發現他倒在了南淝河大堤下,手里還緊緊握著夜班巡堤用的手電筒。
“葡萄書記”: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寬敞平整的百果園路是通向新民村的一條交通主道,如今,道路兩邊的葡萄園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葡萄飄香,一片豐收景象,再過幾天,大圩即將迎來第十四屆葡萄節盛宴,屆時將有百萬市民前來觀光采摘旅游。而這一盛況,被稱為“葡萄書記”的潘理俊卻再也看不到了。
新民村是大圩葡萄的起源地。“村民最早是1987年引進種植巨峰葡萄,堪稱大圩第一家。”新民村葡萄專業合作社社長李克虎介紹。上世紀80年代,該村基本上以種植水稻和油菜為主,適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村民開始種葡萄。
2008年,潘理俊擔任新民村黨總支書記,逐漸成為村里葡萄種植的領路人。“原來葡萄園雨天泥路難行,潘書記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多方爭取,上下協調,將園區的道路硬化、新修,打通葡萄園內的微循環。”李國富說。截至目前,園區內基本修筑了水泥路,最后剩下的4條也已納入明年的計劃當中。
葡萄品種單一,數量過多價格低廉,賣不上價,甚至賣不出去。2007年前后,大圩鎮政府積極引導村民豐富改良葡萄品種,實行多元化種植。“砍舊迎新,新政策往下推行肯定會受到不小的阻力,許多村民不愿嘗試。”李克虎清楚地記得,家里也種著十畝葡萄的潘理俊以實際行動帶頭翻新,引進了新品種,兩年后大獲豐收。隨后,潘理俊便一家一家上門做工作,給村民“算明白賬”,手把手教授種植技術,得到了農戶們的積極響應。如今,新民村基本家家戶戶種葡萄,葡萄種類包括夏黑、醉金香、金手指等20余個品種,總面積2000余畝,“人均純收入在每畝15000元,相當于十余畝水稻的收入,現在的新民村是名副其實的小康富裕村了。”李克虎說。而新民村更是榮獲農業部頒發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稱號。
葡萄種植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做好冬季修剪?近年來,潘理俊為村里的葡萄種植絞盡腦汁,還積極邀請來了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地的技術專家來村里給村民“充電”。
富了鄉親,美了村子,葡萄成為村里的主打產業。“新民村的葡萄種植能有今天,怎么能少得了潘書記的功勞!”許多村民這樣說。
“民心書記”:這個村書記“沒話講”
“聽黨話以身作則,為百姓鞠躬盡瘁”“赤膽忠心跟黨走,全心全意為百姓”……7月28日上午,得知潘書記去世的消息,新民村12個村民組400余名村民自發前來吊唁,他們在挽聯中這樣寫道。
“我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老黨員張正銀剛從潘理俊家吊唁回來,紅著眼圈,“你去打聽打聽,村里老老小小誰不說他好呢!”已經90歲高齡的史國英奶奶更是一大清早在家人的陪伴下趕到了現場,悲痛不已,“以前潘書記逢年過節都會來家里看我這個老奶奶,以后再也見不到他了。”史國英哭著說。
“苦干加實干的好書記!”“真心實意為人民辦事!”村民們大多這樣評價潘理俊。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八年來,他一心一意為民辦實事,頗受村民尊敬和愛戴。“村民大事小事都愛找潘書記,因為他威信高,能幫一定幫,不能辦堅決不辦,做事從不和稀泥。”村民鄭明武說,潘書記離世后,他和部分村民主動前往其家中幫忙料理后事。
近年來,為了改變農民文化生活單一的現狀,潘理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和政策,在村委會廣場建立了集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開放性體育設施場所,同時還在村里配套了農家書屋、文化廣播站、衛生服務站等設施,使得群眾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
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擁有20年黨齡的黨員,潘理俊這樣踐行自己作為黨員的初心。任職期間,潘理俊先后榮獲“合肥市創業帶頭人”“包河區優秀共產黨員”“包河區優秀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