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個臨工,但我是個老黨員。”經常在包河區常青街道轄區范圍內的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找活計的張煥民是一個搬運工。1986年,當時21歲的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現在,離開濉溪老家的他在合肥打工,想要回到家鄉的黨支部參加組織生活幾乎不可能。“我初中畢業,還算有點文化,總想著能多參與組織生活,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張煥民說。如今,張煥民的這個愿望成為了現實。?xml:namespace>
“咱們臨工集散中心的工人們離家千里在外忙碌,作為他們的娘家,不僅要管好‘生活事’,更應該關注他們的‘思想事’。尤其是一些流動黨員們雖然黨籍在老家,但回到家鄉去參加黨員活動很困難。基于此,我們成立了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努力讓流動黨員離家不能離黨,流動不能流失。”常青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立“臨工黨支部”的目的,就是讓流動黨員接受組織管理的同時,享受到較為正常的組織生活,讓大家牢記共產黨員身份,傳遞正能量。
2016年底,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經常青街道黨工委批準正式成立。作為全省首家服務集散中心臨工黨員的黨支部,堅持結合中心工作運行特點,突出“兩應”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從嚴治黨要求,針對臨工黨員教育管理問題,積極探索“雙重管理”措施,充分發揮臨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臨工集散中心服務管理工作在體現公益、民生性質條件下的科學規范系統運行。
“咱們黨支部為了吸收流動黨員,可花了不少精力。”黨支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臨工集散中心“開市”時間早,每天5點前后是人氣最旺的時候。大家伙就守著這個時間段去做宣傳、統計資料。除此之外,黨支部還在每次惠民服務中做好收集和主動尋找工作。“之前,臨工集散中心需要填寫的資料表是不包括政治面貌這一項的。經黨支部提議,中心也準備在資料表中增加這一項,輔助我們的工作。”工作人員說。
集散中心黨支部現已成立了因臨工服務行業不同的4個黨小組,分別為泥瓦工類的“工匠臨工臨時黨小組”、木工類的“松柏臨工臨時黨小組”、家政服務類的“巾幗臨工臨時黨小組”、突擊綜合服務類的“突擊隊臨工臨時黨小組”。今年年中,還計劃召開支部黨員大會,完善‘三會一課’制度,引導臨工自我管理,提高主人翁意識。與此同時,結合日常跟蹤服務,加強對臨工各類實際需求的及時回應和相關援助,提升流動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黨支部真正實現“聚交兩應黨建,實現心新相映”,確保外來務工黨員“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黨”
截至目前,該黨支部在冊黨員3名,登記流動黨員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