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社區為深入貫徹實施市委“1+8”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內設機構優化整合,推行“一辦七部兩中心”。在踐行體制改革使命探索社區治理路徑上,樹立全域黨建理念,不斷探索出一條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政治引領為貫穿線,以開放共融為著力點的常態化、智慧化、精細化、現代化的基層治理新道路。
一、科學劃分網格,推行服務管理常態化
方興社區黨委以黨建為統領,根據不同性質將社區劃分為居民區網格、街面網格、拓展網格三大類共14個網格,其中居民區網格11個。制定網格化服務管理清單,厘清網格化服務管理邊界。通過廣泛動員,居民區98個黨小組長、88位樓棟長、2800名志愿者骨干、約4000人在地黨員等加入到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中。通過建立派單掃碼巡查機制、雙提升周例會機制、7天快速處置機制、完善誠信考評機制,保障網格化服務管理常態化。
二、整合數據資源,實現基層治理智慧化
方興社區黨委在針對在智慧社區建設初期存在的數據分散、精準度不高、交互不暢等問題,通過融“七”(7個平臺)、并“四”(4類視頻資源)、設“二”(綜管二維碼)、抓“一”(社區一張圖)等具體舉措,建設集信息受理、指揮協調和考核測評于一體的方興社區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圍繞社區治理突出問題,在平臺中建立基礎信息庫,其中,人口庫涵蓋轄區內7萬人居民和工作人員信息職責等十二類信息;法人庫涵蓋轄區內836個企業和駐地單位、46個項目工地等基礎信息;地理空間庫涵蓋轄區一張圖及所有對象的地理空間位置;城市部件庫涵蓋轄區內1.7萬個城市部件的相關屬性信息;基于四庫數據,實現一個平臺調取、一個平臺支撐,一個平臺整合,有效實現基層治理智慧化。
三、細化工作指標,促進城市管理精細化
依據實際工作、服務事項以及相關責任人,整理建設10類247項管理、10類34項服務、8類創新等共三大類數據標準,并將每條標準與相應工作責任人管理。依托樓棟二維碼,搭載社區服務“微平合”,打造“線上不打烊”的“十服務”平臺,當居民通過掃描二維碼上報信息時,就會精準推送到相應的責任人,及時解決居民的各類訴求。例如貼心服務,系統按照全生命周期原則,通過源頭數據信息采集的資料比對,對于符合辦證申請的對象主動對接服務,開展“主動上門送證入戶”服務,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的群體,分類歸納出各類辦事指南,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多渠道發現各類居民區的訴求,及時化解各類矛盾,促進城市管理精細化。
四、轉變角色定位,助推社區治理現代化
方興社區牢固樹立全域黨建理念,堅持以“開放融合、共建共享”為目標,以全域黨建統領社區基層治理。從傳統的政府大包大攬式管理中抽身,除了涉及審批許可、執法管理、社會事務辦理等行政職能外,將基層政府的身份定位從“保姆式”兜底向“引導員式”指導轉變,將居民的身份定位從“觀眾”向“演員”轉變。在社區治理中,聚焦社區各類治理人才意識的培育和能力的培養,著力建設社區學院,力爭打造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探索“服務治理+教育治理”雙治理模式。在借鑒先發地區的基礎上,探索前置社區治理、跨域治理,引入社會企業先進理念,形成社會組織陪伴式成長模式,實施無償、有償、低償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激活社區治理“內生動力”。積極穩妥推進“四崗十八級”,拓寬人才選用留用通道,將居民區“兩委”、綜管中心人員納入后備人才梯隊,建立以黨員骨干、黨員社工、黨員志愿者等為主體的“頭雁”后備人才隊伍,助推社區治理現代化。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社區將繼續緊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面旗幟,踐行基層機制體制改革使命,持續探索基層治理路徑,努力為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供“方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