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埠街道云海社區是包河區的現代城市社區,社會資源和地理位置優越,現轄區入住居民有6580戶,黨員人數占全街道一半以上,黨建方面需求較大,社區黨建工作面臨的情況日益增多。
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基層黨建工作,云海社區認真履行主體責任,根據包河區委組織部關于同意升格黨委的批復,正式升格為黨委。升格后的社區黨委聚焦“頭雁工程”,以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為目標,以“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建設為抓手,圍繞基層黨建工作任務,探索現代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新路徑。
堅持黨建引領,織密組織網絡建設。
一是聚焦“雙百任務”,織密小區組織網絡。社區黨委將組織建設工作從社區黨委延伸到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通過深化黨建引領,著眼服務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樓棟黨建”、“紅色物業”和“紅色業委”為路徑,以“紅色樓棟”小區治理項目為抓手,依托“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為陣地,凝聚黨員群眾,逐漸完成“雙百”任務,探索黨建引領和美小區治理新格局。
目前已成立“紅色物業”暨東方藍海A區功能型黨支部,樓棟黨小組16個,黨員中心戶23個,挖掘熱心黨員94人;同時保利五月花小區和中海濱湖公館小區也在籌備業委會成立事宜,社區鼓勵物業和業主中的黨員同志參與進來,鋪就業委會“紅”的底色。
二是深化大黨建格局,打造商圈樓宇黨建。社區黨委積極參與到街道商務樓宇黨建組建工作,將商務樓宇黨組織和黨建工作納入社區黨委管理,形成大黨建格局,使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深入企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社區內較成熟的商圈黨組織有銀泰商圈黨支部,同時社區黨委積極參與到聯投商圈黨支部、寶文商圈黨支部和國邦美家居商圈黨支部的組建工作中,實現黨建同頻共振。
整合黨建資源,推進兩大平臺建設。
一是搭建黨建聯系平臺。社區黨委整合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資源,以共建促黨建,實現黨組織優勢互補,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社區黨委分別于合肥市文明辦機關黨支部簽署“四聯四定”結對共建協議、與合肥師范學院黨組織共建打造“行知學堂”,通過開展慰問、志愿服務、共建活動等形式,將結對共建工作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黨組織政治建設。
二是搭建黨建服務平臺。建立便民服務隊,聯合物業、居民志愿者等多元群體參與,打造社區“服務之星”。建立文化服務隊,充分利用社區文化骨干和專業文化組織,打造“黃梅戲班”、“柔力球隊”、“古韻傳奇手鼓隊”等13支居民文化隊伍,開展文化服務活動。建立志愿服務隊,組織公益、慈善機構和黨員志愿者及義工等,開展公益活動,目前打造較成熟的有“紅色先鋒”黨員志愿服務隊、“小叮當”志愿服務隊。
實現三個覆蓋,強化居民自治建設。
一是黨建向居民自治的全面覆蓋。社區黨委成立社會組織聯合會,發掘社區能人。以組織孵化、骨干培育為著眼點,引導黨員居民參與小區治理。14支社會組織,200多名熱心黨員、居民,26名核心骨干和帶頭人,以公益微創投為抓手,培植“百社鳴海”、“趣織社”等品牌自治項目,共同參與到社區治理,成為居民自治中堅力量。
二是黨建向物業和居民的全面覆蓋。整合小區內的黨建資源,充實小區居民自治力量,營造物業和居民黨員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成立東方藍海A區樓棟“兩長四員”自治隊伍,夯實居民自治工作基礎。
三是黨建向協商議事的全面覆蓋。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展以黨員同志為代表的協商議事隊伍,依托“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的建設為協商陣地,分類分層化解矛盾,成功解決了中海濱湖公館垃圾清運、保利五月花車位糾紛等一系列問題,構建“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小區、矛盾問題就地解決”的居民自治新格局。
落實四個保障,夯實黨建基礎建設。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提供政治保障。“紅色領航”的“紅”主要體現在堅持黨建引領,在小區、物業企業中把黨的組織建立起來,黨的工作開展起來,打造成黨建工作的前沿陣地。
二是建立聯動機制,提供陣地保障。社區黨委與片區民警、律師、物業和居民黨員依托“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為陣地,打造“和美云海”項目,建立多元參與聯動機制,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為協調處理小區環境改造、公共設施完善、公共安全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事項提供了一個協商平臺。
三是創新社區服務,提供群眾基礎保障。社區黨委積極改進社區服務模式,以便民服務為宗旨、居民生活需求為導向、黨建引領為突破,打造“微心愿”服務項目,常態化開展“八個到家”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治理服務工作,為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工作開展提供群眾基礎。
四是繁榮紅色文化,提供思想根基保障。充分發揮社區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的作用,線上依托“萬村網頁”和“學習強國”為窗口分散學習,線下開設“社區黨校”和“社區治理學院”集中學習。同步開展紅色家訪走家進戶近13000余次,挖掘熱心黨員和熱心居民215人,每年組織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活動50余次,讓黨的聲音家喻戶曉,黨的政策,深入人心。
打造“五型”社區,促進和美小區建設。
社區黨委通過工作扎根居民、文化引領居民、陣地服務居民、活動娛樂居民、思想深入居民的模式,打造服務型社區、學習型社區、書香型社區、宜居型社區、和諧型社區,初步實現“暖”在社區、“學”在社區、“長”在社區、“樂”在社區、“和”在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