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不到0.4平方公里的和園小區,是濱湖新區第二個回遷小區,2009年回遷安置以來,這里便成為一個“洗腳上岸”農民、企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雜居的社區,物業糾紛、鄰里矛盾成為社區治理的老大難。
為探索適合回遷小區的治理模式,濱湖世紀社區和園網格黨支部創新思維打造“新鄉賢”黨建品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利用強化整合、統籌、協調各類資源的能力,提升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過去的“老鄉長”,今天的“新鄉賢”
“回遷小區治理難度大這是事實,但凡事都要一分為二看,我就覺得我們網格的居民很可愛,特別在社區治理上大伙兒的積極性很高。”說到網格治理,和園網格黨支部書記陸銀芝向記者娓娓道來。
據了解,和園網格的居民絕大多數為原煙墩鄉八個村的農民回遷而來,剛開始不少居民并不適應新生活,經常發生毀綠種菜、私人占用公共空間、高空拋物等各種破壞行為,“臟、亂、差”一度成為小區的代名詞。“想要改變小區環境,首先就要改變居民的不文明習慣。”陸銀芝說道,和園網格黨支部轉換思維,從居民中召集一些文化素養較高、又在當地德高望重的人組建志愿服務隊,由居民勸導居民,黃業祖就是其中一位。黃老是退休的原王敦小學教導主任,在居民中聲望極高,也愿意配合網格黨支部的小區治理工作,他召集了一批退休的教師、職工、村干、老黨員等人成立了“老鄉長”志愿服務隊。
平日里,黃業祖、黃永林、徐吉保等幾位“老伙伴”,臂膀上別著紅袖章,游走于小區中,看到有人亂丟果皮垃圾,就上前勸一勸;看到亂停放的車輛,就幫著挪一挪;看到亂晾曬,就拉住說一說。“老人家們經常說,進了城、住了樓,就得有城里人的樣子,原先農村那一套不行了。”陸銀芝回憶道,在“老鄉長”們的積極勸說下,小區居民們都注意起自己的行為,社區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
網格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利用回遷小區熟人社區的優勢,選樹“老鄉長”,培育“新鄉賢”,通過精神文明、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服務與活動,不斷引領回遷居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新鄉賢”積極參與到更多的社區服務與社區治理中,增加居民的歸屬感,做一個有溫度的社區。
曾經的“大包大攬”,如今的“居民自治”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安,城市才能安,社會才能安。隨著“老鄉長”等隊伍的不斷成熟壯大,在網格黨支部的支持指導下,和園居民自治工作也逐漸成熟,各類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社會組織也相繼產生:為兒童打造的“讀書郎俱樂部”、專攻醫療保健的“鄰里醫家志愿服務隊”、屬于文體愛好者的“愛心鼓舞隊”、主打志愿維修的“和樂維修志愿服務隊”、服務老人的“金色夕陽志愿服務隊”等組織如雨后春筍相繼成立……如今,在“新鄉賢”品牌旗幟下,各社會組織的相互補充配合下,網格黨支部的“和親”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黨建引領、居民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成效明顯。
“隨著時間推移,居民生活需求也面臨著新的轉變,人們已經不單單滿足于各類社區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居民之間矛盾糾紛成為居民關注的焦點所在,人們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陸銀芝告訴記者,光以黨支部引領、居民參與的方式已經無法解決出現的所有矛盾,社區治理模式應該走向何方?
居民是小區的主人,那么小區的事就是居民的事,居民應是解決小區問題的主體。由黨支部、居委會、物業、居民代表多方聯合協同的議事協商組織——“新鄉賢”益事會成立了。在這個社會組織里,居民成為議事的主體,居民發現問題,共同協商解決問題,既減緩了居民與物業、居民與居民之間的矛盾,也促進了居民與社區的有效溝通,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更有主動性。
從過去的社區大包大攬幫居民處理事情到黨建引領、居民參與處理社區事務,再到如今的黨建引領、多方聯動、居民自治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和園網格黨支部大力推進基層民主協商工作,切實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
“今后,我們將繼續通過協商議事,解決物業、養老、治安、環境等各類問題,形成‘小區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的理念,讓居民更有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談到未來,陸銀芝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