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包河先鋒網!

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區:走近馬路臨工,感受合肥溫度

日期:2021-07-27 17:07 稿源: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辦事處  字體:[] [] []

7月20日清晨5點半,城市還沒有完全蘇醒,合肥南二環路上的凌大塘已然人頭攢動。成百上千的臨工在這里找活,然后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奔向未知的角落,賦予這座城市最樸素的成長力量——



從“站馬路”到“發微信” 找活有了新玩法

最熱不過三伏天。中伏的前一天的清晨,找活的臨工們站在馬路邊,伸著脖子、眼巴巴地望著來往車輛。只要一有車輛靠邊緩行,他們便像潮水一樣圍上去。

“老板,找人干活嗎?我啥活都能干。”

“老板,我干活不惜力。”

……

不同的方言,相同的渴望,在七嘴八舌的自我推銷聲中老板點了三個人,他們打開車門,閃進車內,剩下的人一哄而散,手腳麻利地奔向下一輛車。即使背著鼓鼓的工具包,拎著裝滿開水的塑料杯,戴著大大的安全帽,他們也能腳下生風,快速又穩妥地搶占又一個最佳據點。

搶工搶活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常態。來自阜陽的崔琴也跟著人潮小跑,可惜兩次都被剩下,后來她干脆放棄了跟車跑,和身邊的姐妹聊起了家常。“是我嫌活重、錢還少,這個天在太陽底下干活,肯定要脫一層皮。”崔琴解釋著。姐妹們紛紛應和著。有一位大姐笑著說,“你家老公能掙錢,又不指望你來掙錢,今天就歇歇又能咋樣?”一句開玩笑的話,卻點燃了這一群女人,發出一陣陣笑聲。笑聲不斷,與嘈雜的環境融為一體。有了這些笑聲、招呼聲,黏稠的空氣仿佛被化開了一些,些許親熱和輕松蕩漾在每個人心頭。

崔琴嘴上說著歇一天,但是心里明白歇一天就意味著多一天的花銷。她是個有心氣的女人,可以忍受繁重的體力活,卻不能忍受無所事事。能在凌大塘站馬路找活干的女人,都是腰板挺得直直的“鐵娘子”。她們圍聚在一起,有的在啃燒餅,有的在喝豆漿,有的在看手機。“我微信里來活兒了,昨天干的那家現在又叫我去。220塊錢,還給一頓飯,誰要跟我一起去?”崔琴看著手機,笑容填滿了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都去都去!她的話剛說完,姐妹們紛紛響應,在一片笑聲中,崔琴隨手招停一輛出租車,帶著三位姐妹疾馳而去。

7點鐘左右,原本浩浩蕩蕩的隊伍變得稀稀拉拉,一大半臨工已經找到了活兒,離開凌大塘奔赴不同的工地。喧鬧逐漸平靜。太陽出來后,剩下幾十口子躲到路邊的綠化樹下,有的臨工玩起了手機。

微信約活在凌大塘越來越普遍,智能手機在臨工找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希望未來農民工就業以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站馬路找活的現象會隨著城市發展而越來越少,直至有一天臨工在馬路上消失。”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書記宋凡說。

在站馬路人群里,鮮有年輕人面孔,活躍在這里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這里攬的活又累又臟,年輕人干不下來,他們都跑快遞,送外賣去了。”來自淮南的臨工陸愛國說。作為第一代外來務工者,陸愛國和其他“高齡臨工”一樣,在凌大塘度過自己的青春,日復一日在這片土上揮灑汗水。

當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再遙遠的他鄉也會變成故鄉。在宋凡看來,凌大塘不僅僅是個地名,在很多臨工心中,它更像一個“家”。從凌大塘出發到陌生的工地,再到凌大塘結束一天的辛勞,已經成為他們多年不變的生活軌跡。

據介紹,在合肥有13個自發性、成規模的臨工聚集地,約4萬名臨工聚集在一起討生活。每天清晨,四面八方的臨工奔向凌大塘,最多的時候有1000多名,在短暫停留中尋找希望,在行色匆匆中為生活打拼,奔赴到大大小小的角落,從事又臟又累的體力勞動,賦予了城市最樸素的成長力量。


從“打游擊”到“站穩腳” 與城市共同成長

臨工越聚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各種隱患也接踵而至。商販隨意擺攤、垃圾隨處可見、有人隨地大小便、打群架時有發生,交通安全隱患、勞資風險隱患等問題愈發凸顯。一邊是臨工找活需要容身之所,一邊是各種隱患不能視而不見。如何對待臨工,凌大塘何去何從,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彰顯著城市文明的溫度。

2014年,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成立,這是合肥市首家專門服務“馬路臨工”的公益性平臺。在南二環路與桐城路交口東南處搭建彩鋼棚,引導臨工和包工方“退路進室”。建成7年來,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溫暖著數以萬計的臨工,這里不僅有免費熱水、免費發布招工信息,還開展技能培訓、健康體檢、子女探親、維權服務等多項內容。

“真沒想到,我既沒有正式工作單位,又沒有穩定勞務關系,去年還被評上了全省優秀農民工,這多虧了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的推薦,這里是我們臨工的‘娘家’。”程修飛開心地說。15歲就到北京打工的他,輾轉蘭州、天津多地,對建筑工地上的活兒“門清”。2014年他和妻子來到合肥,落腳在凌大塘,成為馬路臨工大軍中的一員,天天站在馬路邊“打游擊”。

當時臨工中心剛剛成立不久,手腳勤快的程修飛有事沒事總愛往臨工中心跑,主動詢問有什么事情可以幫忙,有什么活動可以參加,對臨工中心的事情特別上心。他告訴記者,以前在省外打工,心總是飄著的,現在在凌大塘落腳,心里特別踏實,不管干什么活兒心里都有底氣。

跟程修飛感同身受的還有桑月樓。桑月樓是凌大塘的“名人”,他參加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組織技能比賽,憑借嫻熟技藝,獲得第一名。在臨工中心的牽線搭橋下,桑月樓多次參加各類技能的培訓提升,并在包河區“技能比武大賽”上獲得二等獎。后來他被授予合肥市“五一勞動獎章”,也是凌大塘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工友。

如今,在凌大塘還能經常看到桑月樓的身影,角色卻從以前的“找活”變成如今的“找人”。他自己一人“站穩腳”后,不忘帶動工友們共同發展。“憑勞動吃飯,靠手藝掙錢,工地上的活雖然辛苦,但只要肯上進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桑月樓說。

能吃苦,還要有技術,才能真正在城市“站穩腳”。凌大塘臨工中心定期開展技能提升培訓服務、“臨工工匠”技能大賽,增強臨工就業競爭力,讓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更“值錢”。

來自巢湖的臨工蔣曉春,起初只會簡單的電工操作,就業面窄且收入低,后來在臨工中心的幫助下,接受了高空作業等技能培訓,成為一名從事風力發電設備安裝的長期工,月收入達到1萬元。“以前我們在馬路上打游擊,天氣不好的時候連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沒有,現在有了臨工中心,不僅有一處可以喝口熱茶、歇歇腳的地方,還能給我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和‘娘家人’的溫暖。”蔣曉春說。

25年前,剛來凌大塘找活時,胡秀芳的女兒才上小學,現如今孫子孫女都滿地跑了。“這些年,我和老伴在合肥買了套房子,女兒女婿都在合肥工作,孫子孫女都在合肥上學,一家人在一起相互照應。我這個人閑不住,到這里來見見老伙伴,看看老朋友,說說話心里敞亮。”凌大塘臨工胡秀芳笑著說。多年如一日,無論外面刮風下雨,還是熱浪滾滾,胡秀芳和丈夫都要騎著電動車,到凌大塘馬路邊來站一站、看一看。

60來歲的老兩口到凌大塘站馬路,并不僅僅是為了找活兒。在這里,一塊錢一個燒餅吃得實在,塑料杯里灌滿開水喝得暢快,有“專屬車位”的電動車騎得安心……凌大塘的氣息早已融入到他們的生活里,成為他們身上最鮮明的印記。



從“外鄉人”到“新市民” 安居樂業有奔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凌大塘像一棵蒲公英,臨工像是種子,跟隨每天太陽,飄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如何讓臨工在城市里扎根、生存,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之中,讓他們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這樣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探索也從未止步。

“臨工從五湖四海而來,主要來自阜陽、亳州、淮南、長豐、肥西等地,但經常以‘凌大塘人’自稱,言語間充滿了幸福感和歸屬感。”包河區常青街道黨群工作部副部長鮑俊良說。他告訴記者,馬路臨工不是這座城市的過客,讓他們感受到更多幫助和溫暖,在城市中安居樂業是他們的奮斗目標。如果一座城市只被視為“打工賺錢”之地,無法給外來務工人員帶來獲得感和歸屬感,最終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2016年12月,合肥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成立,實施“心新相映”黨建項目,開展一系列創新服務舉措,讓臨工們既有政策上的權利保障,更有心靈上的溫暖依托,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重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源。“找到活容易,找好活困難。剛開始干一天活還不到100塊,沒有一技之長就不吃香。”臨工苗得寶說。在“臨工大講堂”上,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精心的準備,苗得寶一五一十跟大家聊起心酸的往事。后來在臨工中心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苗得寶練就了扎鋼筋的絕活,手機里的“單子”已經排到兩個月之后。

溝通就是生產力,苗得寶的講述引發工友們的強烈共鳴。“他的話里話外我都聽明白了,聽到心里去了。臨工不能只顧埋頭干活,也要抬頭看路。”工友張大勇說。不過,剛開始時張大勇并不這樣認為,一聽是培訓和宣講掉頭就走,覺得聽一場培訓會耽誤掙錢,還不如去工地上干兩小時活兒來得實在。但是臨工中心從來沒有放棄,不斷創新形式,通過黨支部書記“帶頭講”、臨工代表“身邊講”、專家教授“專題講”、心理咨詢師“深入講”、用人單位“現身講”等多樣化分眾分類微宣講,讓黨的聲音始終在工棚下“飄揚”。

點燃希望,指明道路,更要有溫暖服務。這幾天,陸續有臨工走進中心,報名參加關愛臨工留守兒童公益活動,讓遠在家鄉孩子們到合肥過暑期,和父母團聚,感受“新家”溫暖。自2018年以來,該主題活動參與人數累計3000人次,受益臨工子女家庭180余戶。

每月10日是“臨工服務日”,“免費”是關鍵詞。免費理發、免費配鑰匙、免費體檢、免費送意外險……“每個月服務日我都參加,這一年下來能省200塊錢左右。”臨工李響亮說。每月22日是“精準推薦日”,邀請用工單位來中心發布就業信息,提供就業崗位。臨工中心將架子工、鋼筋工、泥瓦工分類優先推薦,“一次推薦,長期就業”,實現“從臨工到長工”的轉身。

去年春運第一天,臨工中心就開啟農民工回家報名通道,準備了6輛大巴車,連續4天免費送農民工返鄉。每到年底,臨工們最期盼的就是文化節,這是屬于他們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臨工既是編劇,也是導演;既是觀眾,更是演員;一會兒哄堂大笑,一會兒溫情脈脈,被大家稱為最土最暖心的“春晚”。

“凌大塘里沒有‘外鄉人’,大家都覺得安居樂業有奔頭,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臨工走出凌大塘,依然能有這種溫暖的感受,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宋凡說。

責任編輯:包河先鋒網 
相關文章
  • 部長信箱
  • 12380舉報
  • 在線投稿
  • 站內搜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四虎|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色综合久久久久网| 成人综合激情| 狠狠色综合久色aⅴ网站|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综合久久久网|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亚洲伊人久久成综合人影院| 久久一本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伊人| 99热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桃花色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网站|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浪潮AV色综合久久天堂|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草原| 欧美偷窥清纯综合图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 日韩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