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掛起來,紅色條幅飄起來……2月初,在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街道望江東路社區中鐵四局小區內,處處洋溢著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
在蕪湖路街道,隨著“紅色領航 和美小區”建設的不斷深入,逐漸探索出了和美小區建設“四種模式”,而中鐵四局小區走出的路子正是其中的一種——社區介入、居民協商的單位小區治理模式。這個擁有居民樓59棟之多的單位小區,近年來通過聚合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調動了居民積極性,增強了居民凝聚力,真正構建起了共治共享的和美小區治理新格局。
組織進樓:挖掘黨員骨干 實現樓棟自治
朱建路退休前是中鐵四局社管中心黨委書記,如今他的身份是中鐵四局小區業委會主任。在小區協商議事會工作室,居民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來協商溝通,大部分都能得到妥善解決的辦法。
小區里面鐵四局集團退休職工及老年人口占較大比重,服務起來難度很大。據朱建路介紹“我們綜合分析中鐵四局小區治理的優劣之處,因地制宜,形成社區黨委核心引力,小區黨支部中堅聚力,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社區民警等多方合力的居民自治新模式?!?/span>
小區里面僅黨員就有800名左右,設有24個黨支部。他們通過黨組織邀黨員、黨員帶群眾,成立小區黨員骨干隊伍和居民骨干隊伍,選出各樓棟黨小組組長和樓棟長,成員基本信息、照片、微信二維碼等信息公開上墻,成為樓棟自治的“旗手”、黨支部的“助手”和小區治理的“能手”。
通過設立小區黨群服務站作為和美小區的主陣地,黨的組織成功延伸到了小區、樓棟里。之后,他們又設立“警民聯調”工作室、成立小區議事協商委員會,逐漸完善了社區介入、居民協商的服務管理機制。
協商共治: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在小區協商議事會工作室的墻上,掛著中鐵四局小區議事協商委員會成員名單,這些成員涵蓋了業委會、物業公司、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和社區民警等不同身份的人。小區協商議事會有著自己的一套民主協商流程,就是“百姓提事-兩委審事-民主議事-集中定事-協同辦事-主動公示”。
中鐵四局小區多層住宅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小區配套設施的電動車棚由于年久失修,棚頂經常漏雨,而且存在電線私拉亂接、車輛停放不規范及雜物亂堆亂放等現象,存在較多安全隱患。為了將安全事故發生概率降到最低,小區議事協商委員會提出“車棚改造”的方案,按照民主協商的程序完成“車棚改造”工作,改造后的車棚安全、實用、美觀,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居民的肯定。
多年來,小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相繼協調解決了物業費收繳、停車位管理、垃圾點選址和分類管理、電動車棚改造選址和后期安全監管等問題,通過協商流程,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黨組織網絡與小區治理網絡的有機結合,達到了鄰里和親、樓棟和諧、小區和美的成效,最終實現了協商共治。
服務進家:各類活動讓居民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將軍!這次你可跑不掉了!”在中鐵四局小區玉蘭大道路邊,兩位老人正在下著象棋,這一盤棋已近尾聲。而在不遠處,一群上了年級的阿姨正在悠閑地打著太極拳,一招一式都顯得很有力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在中鐵四局小區,社區黨組織和小區黨支部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開展“服務進家”。他們聯合鐵四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居民進行健康檔案全覆蓋,積極發動黨小組長和樓棟長的作用,依托體育館、健身館、文化宮等活動陣地,攜手單位、物業及志愿者在需求調研的基礎上開展各類服務活動。例如志愿植樹、免費義診、愛心衣物捐贈、“陽光筑愛”公益集市、免費理發等活動。該小區還成立了老年模特隊、舞蹈隊、聲樂小組、書法小組和繪畫小組等,既豐富了居民業余生活,增進鄰里交流互動,又增強了居民自治積極性。
為民辦實事:加裝電梯解了老年居民上下樓難題
中鐵四局小區多層住宅基本上都有三十多年歷史了,居住的居民年齡較大,上下樓不方便,對加裝電梯的需求強烈。為解決居民煩心事,社區積極依托小區黨支部進行民主協商,引導居民自治,推進小區加裝電梯工作。
小區黨支部積極協調電梯安裝事宜,從前期的部門對接、政策宣傳、入戶調研、民意調查到中期的安裝方案、費用分攤方案、外觀設計、品牌選擇到后期的安裝監督、施工環境、維修保管,都有他們的身影。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阻力和難題,例如低層住戶的不支持、費用分攤比例的不一致、位置選擇的不統一等阻力以及居民個案特例難題。小區2棟4單元有一戶公婆及愛人皆已離世,但房子還未過戶,對業主來說只有使用權和居住權沒有產權,小區黨支部在了解到情況后報告社區,在社區黨委的引導和幫助下咨詢政策、對接部門,最終幫業主解決了問題。截至目前,中鐵四局小區已加裝完成并投用4部電梯,還有16部電梯正在施工中。
目前,蕪湖路街道社區介入、居民協商的單位小區治理模式經驗做法正在全街推廣開來,已經形成以中鐵四局小區為主,涵蓋水利廳宿舍、國網省電力小區等多個居民小區的新局面。
下一步蕪湖路街道黨工委將繼續發揮引領和核心作用,依托轄區各社區、小區基層黨組織,聚合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調動居民積極性,增強居民凝聚力,構建共治共享的和美小區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