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高速路口的“守門人”,不懼烈日,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他們是建筑工地上的“魔術師”,任憑高溫,筑起鋼筋水泥的幸福城;他們是美麗河岸的“守護者”,不畏熱浪,守衛水清岸綠、安瀾無虞。
驕陽似火,高溫持續。在合肥市包河區淝河鎮,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選擇堅守崗位,扎根一線,用汗水與堅持,詮釋責任與熱愛。
口罩下的印痕是“第一道防線”的堅守
晚上八點,在南淝河路高速口值守的淝河鎮紀委副書記沈曉軍終于結束當天6個小時的值班,身上的衣服不知已汗透了幾遍,口罩在臉上勒出了深深的痕跡,口罩里捂出的汗水把臉上的皮膚泡得有些發紅。
這兩天,沈曉軍都是下午兩點到晚上八點值守高速道口,正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天氣預報最高溫度是39℃,高速路面上至少有40多度。”沈曉軍說,他在南淝河高速口主要負責現場調度,有緊急情況時他需要立即前往處理,平時也要不斷到各個崗位巡查。
這段時間持續高溫,給高速口的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烤”驗。“早上太陽一出來就很曬人了。中午氣溫特別高時,腳底下都是燙的,穿防護服的同志更艱苦,衣服里都能倒出水來。”沈曉軍說,高溫天氣,必須保障現場值守人員身體健康不出問題。因此,現場安裝了遮陽網、遮陽棚,避免一線工作人員在太陽下暴曬。上崗前讓大家服用人丹,定時進行人員輪換,礦泉水、西瓜等防暑解暑物品,都安排到位。
高速路口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口,也是“外防輸入”的關鍵環節。在淝河路高速路口,淝河鎮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組織能力強、作風硬的黨員干部,與交警、特警、交通部門,以及支援淝河鎮的市直、區直等多部門志愿者近200人,共同堅守一線,24小時不間斷服務,全力守好“前哨”,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鋼筋水泥中的汗水是幸福家園的堅守
持續的高溫天氣讓人酷暑難耐,然而建筑工地上趕工的“熱度”就跟這天氣一樣,絲毫未減。在位于淝河鎮祁門路與大強路交口東北角的回遷安置小區葛大店幸福雅苑項目工地上,施工車輛來回穿梭,一派繁忙的建設景象。
上午8點多,施工現場已經熱浪滾滾,安全帽、水壺、毛巾成了建筑工人們的“標配”。鋼筋工楊道蘭和愛人李方龍正頂著烈日忙碌著。
雖然戴著安全帽,頂著毛巾,但沒一會,楊道蘭的衣服就汗透了。汗水順著眉毛流進眼睛,脖子上、胳膊上也集滿了密密的汗珠,手套也濕了。楊道蘭用毛巾擦了一把臉,手里的活沒有停。
楊大姐告訴記者,每天早晨5點半到10點上班,雖然特意避開了最熱的時段,但一天下來,還是得喝好幾瓶水。“沒法,出汗太多了。”
據了解,為避免施工人員在高溫下中暑,項目部準備了冷白開、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物品,在職工服務中心還開足了冷氣隨時為前來休息的職工降溫。
“早點完工早點交房,就能讓大伙兒早點住上新房,只要氣溫允許,我們都會加班加點、保質保量地把活干好。”楊道蘭笑著說道。
隨著片區改造的不斷推進,如今的淝河,面貌正煥然一新。隨處可見的建筑工地讓淝河成為大建設的主戰場。據統計,目前淝河鎮有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37個,建筑工人6000人左右。入夏以來,為了不影響施工進度,同時保證建筑工人人身安全,淝河鎮要求各建筑工地合理調整施工時間,避開高溫時段,同時為工人們做好防暑降溫措施。在建筑工人們的汗水中,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幸福家園描繪成型。
四公里的腳印是水清岸綠的堅守
早晨9點鐘,淝河鎮關鎮村工作人員方春戴上遮陽帽,出發開始了當天的巡河。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親河,流經淝河鎮境內大約4公里,從南淝河分支出來的關鎮河從淝河鎮蜿蜒而過,需要巡查的河段有幾百米。“這兩條河走下來,大約要一個小時。”方春說,從2017年開始,他每周都要沿兩條河巡查幾次,主要看水源是否有污染,河岸是否有偷倒垃圾。如果遇到情況,要及時上報處理。
自實施“河長制”以來,淝河鎮逐漸建成鎮、村“河長制”體系,建立“一河一檔”,完善“一河一策”方案,實行網格化管理,覆蓋全鎮河流、渠道、塘壩,確保所有水面有效管護。
入夏以來,方春巡河的頻次更高了一些。“夏季,如果有偷倒垃圾或是污染河道的情況,對水環境影響比較大。而且夏季也是溺水的高發時段,多走一走也容易發現問題。”方春說,高溫持續,每次沿河走一趟下來,衣服也會濕透。但方春并不覺得累,“看到南淝河、關鎮河沿岸變得水清岸綠,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辛苦一些都是值得的。”
除了巡河,這個暑期,方春也在努力防溺水。“我們進小區、進學校對孩子進行宣傳,讓孩子們夏季玩耍時遠離河道、池塘,知道發生危險時該怎么辦。”此外,淝河鎮還在南淝河、關鎮河沿岸,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警示牌和救生圈,以備不時之需。
烈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堅守者最美的身影!方春、楊道蘭、沈曉軍……他們只是淝河鎮成千上萬人中的一員,在他們身后,還有更多領域、更多行業的勞動者為了城市發展辛苦工作。在這個炎炎夏日里,一個個普通的勞動者頂烈日、戰高溫,用揮汗如雨的身影詮釋初心,用黝黑的皮膚書寫平凡人最不平凡的堅守。(吳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