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牧童路的行人并不多,氣溫帶著絲絲寒意。來自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金寨南路社區的3名“小管家”一邊趕路一邊商量當天的民情走訪計劃。自8月20日入職以來,“小管家”已經快速跨越“磨合期”,成為活躍在基層的重要力量。作為常青街道2022年首批“頭雁工程”之一,金寨南路社區在轄區啟動并實施“民情大走訪”,“小管家”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投入到“民情大走訪”中。緊握傳承的接力棒,社區有了“新幫手”,高校畢業生有了奮斗“大”舞臺。
入職:縮短“磨合期”“小管家”成社區“新幫手”
今年,合肥市公開招考4000個社區“小管家”崗位,幫助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同時為基層補充“新鮮血液”。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環節選拔,包河區共有358名“小管家”赴社區任職。8月20日,應屆畢業生劉恒、臧曉云和郝雨欣正式加入金寨南路社區。“當時在入職儀式上,我們都做了自我介紹,希望自己可以盡快熟悉社區環境,為基層工作增光添彩。”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的臧曉云對社區工作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因為我媽媽就是一名社區工作者,所以我特別希望能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臧曉云選擇在基層社區綻放青春,成為廣大高校畢業生的縮影。
“社區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能為社區居民們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十分自豪。”畢業于池州學院的郝雨欣大學主修廣告專業,未來她希望可以用好所學知識,讓社區宣傳更有新意。“社區將通過各類專項培訓及‘導師幫帶’,在潛移默化中展示基層工作者的職業風采和良好形象,不斷提高社區‘小管家’為民服務本領,促進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金寨南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史先揚介紹說,社區要選好、用好青年人才,更要愛護、留住青年人才。
傳承:打好“服務牌”社區治理展現青春擔當
“咚咚咚……”聽到敲門聲,家住紫光苑的許桂英緩緩打開房門,“奶奶好,我們來看您啦!”今年82歲的許桂英是一名獨居老人,由于患有老年骨質疏松,許桂英很少出門。“小管家”的到來,讓原本安靜的房間變得熱鬧非凡。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除了詢問生活近況之外,“小管家”還認真記錄老人對社區管理的建議和微心愿。“我喜歡和你們講話!”揮手道別時,老人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在每位“小管家”的手中,都有一本民情記事表,除了基礎信息外,記錄表還重點標注了群眾反映的需求和問題,旨在把民情走訪內容做深做實。
連日來,社區“小管家”按照居民年齡段依次走訪,他們走過一個又一個小區、叩響一戶又一戶大門,用熱情和活力給老人們帶來快樂與溫暖。當溝通遇到障礙時,“小管家”臧曉云會自動切換合肥話,用鄉音和老人交談,真正做到只為干事找辦法,不為困難找借口。“走訪中,我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于老年人的關注,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社區整體氛圍的和諧有愛。”“小管家”劉恒表示,導師們在工作上對大家十分支持,他要向前輩們好好學習,力爭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社區工作者!據悉,金寨南路社區采取“一對一”幫帶的模式對“小管家”們進行各項培訓,充分發揮榜樣作用,讓“小管家”們打好“服務牌”,對群眾始終保持一幫到底的鉆勁。
融合:社區“小管家”+“紅色小管家”開創社區美好未來
金寨南路社區是常青街道唯一的老城區社區,轄區有絲綢新村、江淮化肥廠等多個老舊小區。針對轄區居民老齡化、民生需求與矛盾糾紛多樣化的特征。金寨南路社區依托“紅管家”服務驛站,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常態化開展“6+X”特色志愿服務活動,結合節慶節點活動、大型活動和極端天氣、特殊事件應急保障等主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自“小管家”陸續上崗后,社區為民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給構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打下了良好基礎。為了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開展“全域提升善治包河”行動,金寨南路社區聚焦解決居民關心的痛點、難點問題,未來將在轄區內擇優選配一批對群眾有感情、對治理有熱情、對工作有激情的黨員骨干擔任“紅色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