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社區大家庭的一份子,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工作。”談及此次疫情的經歷,身為同安街道五里廟社區衛健辦主任,黨員同志王世珍并不覺得自己有多特別,然而自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她帶領部門工作人員和小阿嫂幫幫團黨支部以及志愿者們已經全身心的奮戰在一線近一個月。
用勇氣與犧牲書寫動人詩篇
與新冠疫情的斗爭是一場持久戰,在瑤海區采取封控措施時,家住瑤海區的王世珍還在單位進行疫情防控工作,得知封控消息的她第一時間就決定留在單位繼續工作。“瑤海區封控意味著我們這里的疫情防控需要更加投入,因為五里廟人員流動大,很多商戶和打工人員也居住在瑤海區,我自己平時上班是兩點一線,在這之前一直是7點離家9點回家的工作狀態,確認自己是安全的情況下,我就選擇留在單位,繼續開展疫情防控的多方面的工作。”
這一留,就是半個多月。期間她自費住在單位附近的賓館,每天帶領小阿嫂幫幫團成員共同參與到社區防疫中,同其他人一起擰成一股繩,積極為轄區居民解決生活問題。談到家人對于她的選擇,王世珍自豪地說:“家人嘛,是比較支持的,小孩和家人都是在鼓勵我,在后方給我添了一把火,助了一些威。”
把責任與擔當扛在巾幗柔肩
“區域核酸是首要任務,城中村等值守點出入口要嚴防死守,村莊內部要挨家挨戶宣傳動員、一定要做核酸戴口罩……”對于這段時間的工作,王世珍不僅親力親為,而且把各項事宜安排的井井有序。在落實全員核酸的前提下,她又動員志愿者參與轄區內城中村出入口的值守工作、一遍又一遍的監督落實場所碼、對沿街門面商鋪進行多方面防疫宣傳、開展轄區內酒店疫情防控督查專項行動……
“說實話,每次去別的小區都要掃兩碼,咱們這兒現在也有這個要求了,我們反而覺得很安心。”水果攤的王師傅說:“我們這里雖然不大,但是每天人流量可不小,現在社區安排工作人員到這里管理出入口,只有綠碼和低風險地區的人才能進來,這讓我們在這里的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
以智慧與巧思破解工作難題
“我們用的老年機、我的手機太卡了半天都掃不出來、手機剛好忘帶了……”很多居民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掃碼,“電子哨兵”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需要手機,只要人臉一掃,既可以識別兩碼,還能實時測量體溫。”王世珍微笑著說:“科技手段也是我們工作的一柄利劍,不僅為百姓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五里廟屬于拆遷區域,居住人員很復雜,打零工的人員多,所以我們工作的壓力主要在流動人口的疫情防控上,而且他們的防疫意識和防范能力也相對薄弱。”王世珍準確的判斷了轄區防疫工作的重點難點,針對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防控措施。人員復雜就利用大數據24小時進行排查、防疫意識薄弱就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用精細化、動態化、科技化的做法破解了轄區防疫工作的難題。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王世珍所帶領的五里廟社區小阿嫂幫幫團黨支部變身成為“防疫工作戰場”,小阿嫂們堅守工作崗位,她們在站點值守、維持秩序;在核酸檢測點掃碼、為老弱病殘上門做核酸;回復12345熱線的各種疑問;協助上級部門轉運密接、次密接人員……在一次次的困難與逆境中磨煉成一支隨叫隨到、能打硬仗的巾幗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