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包公街道河濱社區充分整合利用公共資源,堅持以黨建引領創新基層治理為切入點,將黨建活動與公益服務活動深度融合,深入打造公益課堂黨建品牌,進一步豐富了黨建引領“三位一體”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內容,架起了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打造“紅色少兒課堂”,賡續紅色基因。充分發揮“五老”黨員的優勢,以社區黨校遠教站點為資源,精心設計寓教于樂的學習課程,極大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課堂。社區共青團和關工委聯合開展“我是黨史小老師”、“學黨史說好黨史小故事”等活動,讓學生們輪流上講臺,講述自己學習了解的黨史知識和故事;邀請模范來到“紅色少兒課堂”講述先進事跡。
打造“紅色流動課堂”,傳播紅色聲音。社區成立宣講隊伍,充分發揮黨支部班子“領頭雁”和理論宣講員“排頭兵”效應,以社區理論宣講基地做陣地拓展,送學到黨員樓下,讓社區腿腳不便,年齡較大的黨員在家門口就能進行理論學習;非公黨建指導員送學到企業,開展“午休微課堂”,便于企業在不影響生產經營的情況下,進行政治學習。
打造“紅色實踐課堂”,引領基層治理。整合社區網格紅色力量,打造“紅色實踐課堂”,充分發揮小區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增強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紅色實踐課堂”在社區文明創建、老舊小區改造等社區治理工作中作用顯著,助力議事協商、關愛幫扶、鄰里互助、舉辦各類活動等各類服務,有力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邁向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