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區義城街道濱湖潤園小區于2021年3月回遷,由來自老義城的14個拆遷村村民聚居而成,小區規模大、入住率高、一老一小多、流動人口多。回遷之初,小區不文明現象多,信訪矛盾突出,鄰里關系疏遠,居民自治意識缺乏。面對如何引導居民從農民向市民轉變,不斷增強歸屬感的難題,包河區義城街道迎淮社區黨委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志愿服務為抓手,壯大志愿服務隊伍,打造志愿服務項目,探索以“黨建+志愿”模式激活回遷小區治理“一江春水”。
聚合多方力量,激活紅色能量。為充分發揮回遷小區黨員多、鄉賢多、退休村干多、熱心居民多的特點和優勢,自濱湖潤園小區回遷以來,社區黨委就將發動黨員和招募志愿者納入常態化工作,聚合多方力量,激活紅色能量。將志愿服務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八個到家”相結合,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切入口”和“突破口”,組建“紅大姐”“迎鄰護家”“針心有愛”“紅扳手”等志愿服務隊伍。截至目前,社區已成立社區社會組織19支,志愿者200余人,開展賦能建設培訓、團隊例會、外出實踐交流、志愿者積分兌換等近50次,服務約1500余人次。
關愛特殊群體,織密紅色網絡。特殊群體通常屬于社區弱勢群體,他們更渴望得到社區和鄰里的關愛,做好他們的服務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尤其是針對回遷小區特殊群體多的特點,迎淮社區以慈善綜合體為平臺,以“善治迎淮 慈善救助”計劃為抓手,發揮志愿者隊伍專長,化解群眾之“急”,紓解群眾之“難”。為讓轄區特殊群體更好融入城市社區生活,感受來自社區大家庭的溫暖,打造“社工+義工”雙工互動模式,關愛特殊群體,織密紅色網絡。目前,社區“紅大姐”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服務,征集老年人微心愿,鏈接資源聯合“針”心有愛志愿服務隊及“紅扳手”志愿服務隊為老年人開展便民理發、入戶義診、檢修燃氣電氣、節假日組織愛心團圓餐等服務近245場次,服務約10000人次,幫助特殊群體解決送藥、就醫、安全隱患排查等大小事60余件,獲得居民一致稱贊。
化解矛盾糾紛,開展紅色議事。集“書記問需會”“政策講解會”“矛盾調解會”“物業經理接待會”“迎鄰議事會”于一體打造協商議事平臺,由社區黨委、片區黨支部、志愿服務隊伍、小區物業、紅色小管家、大學生小管家等分成小組,走進小區、樓棟宣傳政策,傾聽民聲,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環境、公共秩序等方面收集問題和訴求,通過有事好商量——迎鄰議事會、黨建聯席會、睦鄰里工作室等平臺尋求解決辦法,努力實現“件件有答復,事事有回音”。社區通過議事協商已跟進解決社區大小問題40余件,如小學生上學乘車問題、小區便民小道修建、樓棟單元牌、樓層指引牌優化、樓道擋雨條增設、晚間戶外廣場舞噪音、電動三輪車停車點、小區高空拋物監控加裝、公共廁所建設等問題,獲得居民一致好評。
建設和諧家園,實施紅色項目。義城街道迎淮社區一直堅持項目化運作,立足居民實際需求,開展園區平安巡查、“暖心紅周三”便民服務以及微公益創投“心手相牽 暖心相伴”“婚俗有新 微愛護航”“聚樂養老之家”等微公益項目15個。提供包括殘疾人幫扶、環境提升、獨居空巢老人幫扶、婦女技能提升、兒童健康成長等多個方面服務,開展志愿服務近336場,服務約18000人次,讓回遷小區煥發新的活力,深化基層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