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城街道自2008年啟動村莊整體拆遷工作以來,全街962名黨員陸續搬離成為流動黨員,在全市各地分散租房等待安置,黨員組織難、活動開展難、作用發揮難,對長期穩定的傳統黨組織生活模式形成了挑戰。為破解過渡安置期間組織生活“三難”問題,義城街道探索實施“123”工作法,堅持“黨員流動到哪里,組織生活跟進到哪里,黨員作用發揮到哪里”,消除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盲區”,不斷提升組織生活質效,實現了“流動黨員不流失”。
摸清一個臺賬,實現底數“零偏差”。結合“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義城街道黨組織全面開展流動黨員走訪調研工作,“兩委”成員包聯10個村民小組,通過微信聯系、網格比對、入戶走訪、電話訪問等方式,對黨員情況逐一核實,并創新設立紅色在職黨員、黃色無職黨員、藍色流動黨員、橙色老黨員、綠色失能黨員“五色”黨員信息臺賬,確保黨員底數清、情況明。實現每名流動黨員都有村“兩委”委員“專人專管”,定期通報黨支部近期工作情況、拆遷安置重大進展,搭建黨組織實時了解流動黨員的思想、工作、生活情況的橋梁,使流動黨員真切地感受到“娘家”的溫暖,在拆遷過渡中不脫離黨組織“視線”。
健全雙軌管理,實現管理“零時差”。義城街道創新提出“一方隸屬、雙軌管理”村社聯動黨建理念,主動對接流動黨員主要租住所在地,同方興社區康園、瑞園居民區和義城街道迎淮社區達成互為補充、有機銜接的“結對”關系,豐富黨員組織生活。一方面,以星級支部創評為抓手,依托“結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黨群服務站等陣地,就地定期開展流動黨員黨日活動、黨員大會等,規范黨員管理和服務,不斷豐富黨內組織生活內容和形式,真正讓黨員“聚起來”。另一方面,共同建立拆遷黨員就近報到登記制度,通過學習教育聯做、組織生活聯過、黨員積分聯通的“三聯”機制,引導黨員就地亮身份、找組織、作貢獻,主動參與到小區治理、志愿服務中,幫助村民更好融入城市發展,5名黨員成為“紅色小管家”參與到所在小區基層治理隊伍中。
落實三大保障,實現服務“零溫差”。為實現黨員“人散心不散”,義城街道創新打造“紅紙鳶”黨建品牌,以三大保障為“線”,進一步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牢牢牽住分散各地的流動黨員“紙鳶”。學習教育有保障。利用微信群開設“掌上黨課”,及時發布、推送學習內容;采取“黨小組長包保小區”學習方式,開展“送學上門”服務;利用流動黨員集中回村辦理征遷手續時間,組織流動黨員參加組織生活,進一步提升黨員的理論水平和政治修養。關愛幫扶有保障。2022年以來組織黨員集中學習120次,送學上門活動250次、主題實踐活動60場。針對流動在外的生活困難黨員,推出“益汪情深”志愿服務品牌,依靠面向社會募集的愛心資金,設立專項公益基金,開展精準幫扶救助,解決好困難黨員生產生活訴求。志愿服務有保障。組建“紅紙鳶”等志愿服務隊,搭建志愿服務平臺,結合流動黨員優勢特長組織各類主題志愿服務141場,為流動黨員提供展示風采的舞臺,提升黨員歸屬感獲得感。2022年以來,義城街道認領并完成群眾急難愁盼174項,10名黨員參與到村網格化隊伍中,全村拆遷、信訪工作在黨員帶動引領下穩步推進,村黨總支也獲評四星級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