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河區大圩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既要有現代城市氣息,又要有鄉愁”的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一根紅線,立足鄉村振興主戰場,統籌崗區、岸區、圩區三大區域,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大圩。
黨建+產業發展。依托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形成農、文、旅、金、科五張產業名片。從葡萄架下、蔬菜大棚到8月份即將投產的數字化種植工廠,堅持把黨組織建到產業鏈上,選聘集聚“土專家”“田秀才”“徽姑娘”“省勞模”等鄉土人才參與項目全過程。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持續實施“書記項目”,推深做實“一村一品”,統籌發展“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和“金種子”。大圩葡萄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年產量3.3萬噸,產值3億元,電商銷售方興未艾,已成為大圩農民的致富果、合肥市民的開心果。蔬菜年產6.6萬噸,是合肥市蔬菜保供基地。現代化產業新城——濱湖卓越生態城,已集聚文華園、合工大智能院、金融小鎮等平臺,獲評國家廣播影視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和安徽省創意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安徽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黨建+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圩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文創產品“葡萄俠”剪紙作品被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收藏。為進一步擦亮承載大型主題活動的生態本底,堅持黨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做好“水”“田”“路”“村”文章。按照系統治水理念,以水系治理項目為依托,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環巢湖治理項目加快建設,南淝河右岸濕地成為美到可以“洗眼睛”的“網紅打卡地”。“一次嘗遍合肥美食”活動在磨灘大街成功舉辦,5天迎來30萬游客,實現市民喜愛與農民受益雙贏。區委區政府部署推進大圩和濱湖國家森林公園“雙4A景區”一體化發展,兩片景區的基礎設施、管理服務、景點布局協調發展,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突出生態運動康養,大圩景區突出旅游綜合配套服務,實現全域景區差異化、互動性發展,打造老百姓可去愛去常去的高質量文旅目的地。
黨建+文明鄉風。2017年,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部分村子拆遷,整體搬遷入住金葡萄家園小區,村民變居民。如今6年過去了,作為大圩鎮首個城鄉融合型回遷小區,金葡萄家園小區成為一個環境優美、鄰里和諧的文明小區。陣地先行留鄉愁。因地制宜打造大圩鄉史館、金葡萄文化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明實踐場所,群眾精神文化活動有好去處,大圩人的文化根脈也有處可尋。道德建設譜新曲。回遷后原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需要適應新的社區生活,社區黨支部牽頭成立“社區道德建設委員會”,開展系列文明實踐活動,編寫“文明鄉俗三字經”,草根宣講隊伍“圩美實踐宣講團”開展各類文明宣講,潤物細無聲,建立身邊好人“名人庫”,加快城鄉文明融合進程。居民自治齊參與。有困難找文明衛士,遇到糾紛去和美堂屋。在金葡萄家園,13支志愿服務隊、2260余名志愿者活躍在各個角落。2021年10月,社區黨支部建立一套居民自治積分管理體系,開設圩美積分超市,激發居民主體意識,緊緊依靠居民共建和美家園。
黨建+組織建設。高質量黨建是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和保障。增強支部建設“硬度”,建立基層黨建聯合督查機制,常態化督導“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制度落實,規范黨內組織生活,統籌抓好農村、社區、機關、非公黨組織建設。增強支部建設“韌度”,健全年輕干部快速成長機制,遴選37名“圩實先鋒”深入田間地頭,在征遷一線、信訪窗口等重要崗位蹲苗鍛煉。建立綜合考核機制,按照“分類、分檔、分成”原則,結合平時、戰時成績,拉開考核差距,樹牢“憑實績說話、靠實干開路”鮮明導向。增強支部建設“溫度”,常態化開展“雙聯”行動、“開門一件事”等活動,建立流動黨員黨支部,嚴格落實鎮級為民服務大廳各項制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增強支部建設“維度”,持續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四事四權”工作法、“紅色小管家”、非公黨建指導員隊伍建設,用心用情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