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包公街道河濱社區黨委聚焦黨建引領紅色物業,著力打造“鳳凰橋議事廳”,作為深化“紅色物業”的突破口,暢通居民訴求表達渠道,打造居民身邊的“12345”,推動黨組織緊密聯系服務群眾,防止“小事”演變為“大問題”,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水平。
建設平臺,讓“混亂對話”變為“有序協商”。一是搭建平臺。依托小區黨群服務站,設置“鳳凰橋議事廳”2處,每月固定由社區黨委組織物業企業、小區黨支部、業主代表等共同召開一次議事會,直面群眾、開門納諫,商討問題解決方案、征集意見建議、評議物業服務。二是用好能人。堅持優中選優,從離退休干部、熱心業主、退役軍人等群體中選配“紅色小管家”10名,主要承擔走訪調查、了解民意、矛盾調解、宣傳引導等任務,讓議事有的放矢。三是提高熱情。實施居民“積分”制度,對積極參與小區協商議事、建言獻策,主動向社區協調解決矛盾糾紛的,給予相應積分,兌換相應物品,更好激發居民參與議事協商的主動性。
深入網格,讓“被動等待”變為“主動詢訪”。一是群里議。以小區為單位,建立議事微信群6個,開展“群里有話說”活動,方便了解社情民意、回應困難疑惑、調解瑣事小事,同時推送政策信息、發布活動預告,拉近與居民的距離。二是上門議。推動人員力量下沉,先后開展“敲門行動”20余輪次,讓參事議事進樓宇、進街巷,主動上門問民需、幫民困、解民憂,引導居民“有事找支部”。三是開放議。結合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工作,將一部分溝通協調能力強的黨員吸納為兼職民情員,抓住居民活動集中的有利時機,組織“涼亭說事”“小巷話事”等“微征集”活動40余次,織密了訴求收集網絡。
重在落實,讓“有形議事”變為“有效辦事”。一方面,對收集的訴求建議,建立民情熱點清單,逐個分析研判,能在社區解決的,及時分流交辦,限時辦結;社區層面解決不了的,將訴求矛盾上報到相關職能部門,及時予以辦理、回復,有效提高了問題解決質效。另一方面,組織開展認領志愿服務崗、認領居民微心愿、認領居民訴求活動,建立“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把居民需求訴求解決在樓道、小區,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鳳凰橋議事廳”已經成為引領基層治理的紅色陣地、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共建共享的鄰里友好中心,累計接待居民來訪300余人次,解決訴求難題70余件,贏得了居民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