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街道包河社區黨委以“五微”模式賦能省地礦局閑置核酸小屋,融合自身黨建品牌,打造“包小荷”黨群服務微站,讓黨建力量“沉下去”,走出一條“細致入微,微中見效”的社區治理新模式,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居民能力不斷提升。
延伸觸角,打造黨建“微陣地”。安徽省地礦局小區建成于2000年以前,屬于單位自管小區,小區共14幢459戶,常住人口1362人,在冊黨員數20人,共建單位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坐落其中。“包小荷”黨群服務微站進駐后,既是“紅色小管家”和大學生“社區小管家”服務群眾的“紅色陣地”,同時也是推行社區“大黨委”下,統籌共建資源,構建區域黨建紅色矩陣的生動實踐。每周二、周四下午,紅色小管家、巾幗志愿者在小區內開展巡查走訪、收集民意、政策咨詢、矛盾調解等服務,共建單位黨組織、小區在職黨員在微站開展“雙報到、雙報告”,進一步優化服務事項,釋放共建力量,拉近群眾距離。
和美善治,精細精準“微服務”。“包小荷”黨群服務微站是在共建單位省地礦局的大力支持下改造完成,改造后的黨群服務微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屋內空調、桌椅、熱水壺、紙杯、雨傘、充電器、打氣筒、醫療急救箱、書報雜志等一應俱全,屋外“三亮一樹一立”公示牌、“碼上反饋”二維碼紛紛亮相,不僅可以為環衛、外賣員、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提供飲水供給、避暑降溫、手機充電、休息閱讀等服務,同時小區居民也可隨時獲取黨的方針政策、反映意見問題,形成聽民聲、納民意、解民憂的全鏈條服務流程。
共治共建,完善“微協商”。驛站里還設置民意征集簿,驛站外懸掛“解您之憂”紅色信箱,構建網格內“小區黨支部+共建單位+業委會+物業+紅色小管家”新群雁議事主體,依托已有的群雁協商議事平臺,同步用好人民調解、法律顧問等服務力量,針對小區網格內巡查發現的問題和居民反映的訴求,每周一在驛站內開展小型聯席議事協商會,切實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將網格中存在的問題一“網”打盡,不斷優化網格治理能力。
匯聚力量,圓夢群眾“微心愿”。在驛站內設置居民微心愿墻和貼合群眾需求的志愿服務崗位,張貼我是黨員我報到二維碼,組織小區在職黨員到驛站報到,揭榜認領居民心愿和開展相關志愿活動,實現基層紅色陣地再延伸、便民服務再前移,真正用活資源、服務百姓。
凝聚黨心,用心做好“微宣傳”。在驛站內放置“十大暖民心”、普法、征兵、就業等政策宣傳手冊,通過組織社區巾幗志愿紅和包小荷兩支品牌志愿服務隊,面對面宣傳各類惠民政策。每周五組織“五老宣講”,講解法律、安全、民生、就業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