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河區義城街道圍繞“弘揚時代新風助力鄉村振興”這一目標,堅持以黨建引領為“著力點”,以群眾生活為“切入點”,以文明新風為“落腳點”,積極組織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明力量。
強化機制引領,多角度培育淳樸民風。聚焦全轄區參與,構建立體化移風易俗體系。一是鼓勵居民自治。義城街道以黨建為龍頭,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代替過去的村民小組治理模式,努力打破傳統村落管理落后的局面;針對“樓道當倉庫”“社區養家禽”等村民“洗腳上樓”所帶來的社區治理難題,積極召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群策群力制定新社區環境下的“居規民約”,引導“小農意識”轉變為“居民意識”,促進村莊融合轉變成社區。二是確保聯系到位。義城街道推動社區成立移風易俗理事會,發動黨員志愿者、“紅大姐”志愿服務隊等力量,遇見群眾家中大事,主動上門宣講,引領居民扭轉陳舊觀念,培養居民節儉養德新理念,減輕群眾人情負擔。
強化示范引領,多層次宣傳文明新風。聚焦全領域宣傳,構建互動化移風易俗體系。一是建設文化陣地。“村改居”過程中,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是加快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義城街道積極推進迎淮社區打造婚俗文化墻,以“弘揚時代新風,倡導文明婚俗”為主題,對婚嫁文化起源、習俗禮儀、婚書演變和新時代文明婚俗倡議進行了詳細展示,引導居民自覺遏制婚嫁高彩禮、流水席等陋習,在樹立好家風中領悟婚姻家庭的責任擔當。二是樹立文化榜樣。“村改居”過程中,居民主體意識不到位,多數只是被動參與者,因此迎淮社區黨委選聘優秀黨員和群眾,成立“紅色小管家”和“紅大姐”巾幗服務隊,發動轄區紅色資源、黨員志愿者們參與社區建設,充實參與小區治理的群眾力量;義城街道為市、區分配的大學生“社區小管家”量身定制工作崗位,用“源頭活水”激活社區治理的年輕力量,提升社區管理的整體素質;開展“最美家庭”“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活動,先后涌現區級、街道級“最美家庭”8戶,號召居民學習優秀家風,激發居民的主觀能動性。
強化創新引領,多形式厚植良好家風。聚焦全方位推進,構建多樣化移風易俗體系。一是提升配套服務。街道做優黨群服務,提升社區治理力度。開展春風行動,舉辦招聘會和就業技能培訓,鼓勵回遷村民特別是婦女群眾,走出家門、就業創業,積極促進群眾生產方式、行為方式“進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居民家庭和諧,把黨建貫穿社區治理始終。二是發展文化教育。以社區為基地,婚俗文化墻為契機,多次開展文明婚俗宣導活動。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的政治引領作用。從婚俗改革倡議書,到金婚故事分享會,再到新時代婚禮征文,以多種形式引導群眾樹立文明婚俗新理念、家庭幸福新指標;建設群眾文化廣場,開展送戲下鄉、電影放映等活動,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