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了引導大家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我們的戲曲節目以紅色黨史故事為主。”昨天下午,合肥首個“戲曲文化共建基地”在大圩鎮正式揭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許建民,安徽省演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曉龍,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二級巡視員王浩,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江麗,安慶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劉利麗,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登云,安慶市懷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汪志耿,包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紅等出席儀式。隨后,“鄉村振興 文化走親 紅色戲曲進鄉村”首場演出在該基地拉開帷幕,大圩鎮黨委書記朱國棟介紹,“戲曲講黨史故事,既活潑又深入,很有代入感。”
三地共建 助力安徽地方戲曲發展。當天下午,在一片掌聲中,廣受期待的“鄉村振興 文化走親 大圩-石牌戲曲文化共建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是被譽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和全國地方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牌)不成班”之譽;而大圩鎮又處于廬劇發源地的核心區域,大圩人不僅喜愛聽廬劇,還喜歡自編自演廬劇。一邊是戲曲之鄉急需將優質的高雅的藝術送進安徽各地,助力安徽地方戲曲文化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一邊是喜愛戲曲熱愛戲曲急需接觸更高雅的戲曲藝術的市民,“在這樣的背景下,石牌鎮與大圩鎮一拍即合,聯合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共同打造‘戲曲文化共建基地’。”朱國棟介紹,該基地不僅能夠助力傳承和發展安徽地方戲曲文化,還為安徽戲曲文化品牌對外弘揚和展示提供了窗口。“基地建成后,2021年的包河區與懷寧縣‘鄉村振興 文化走親 紅色戲曲進鄉村’系列演出地點將以大圩鎮為主,預計大圩鎮的居民可以在家門口賞聽16場由戲曲名家站臺的惠民演出。”

居民點贊 紅色戲曲讓黨史“活”起來。“好!”揭牌儀式結束后,包河區與懷寧縣“鄉村振興 文化走親 紅色戲曲進鄉村”系列演出首場也在金葡萄文化廣場正式拉開帷幕,現場數百名居民都在津津有味地觀看著,看到精彩處還不忘喝彩。據悉,整個演出共有8個戲曲節目,都由國家一級、二級演員擔綱,除了傳統的黃梅戲選段外,還有4個“紅色”節目,包括黃梅戲歌《紅船頌》,黃梅戲選段《蝶戀花·綿綿古道連上天》《杜鵑山》以及黃梅小戲《車夫書記》,“這次演出,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將紅色故事通過戲曲的方式傳播給群眾。”朱國棟介紹,戲曲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在聽戲曲的同時學黨史。“黨史知識我們是知道一些的,但都是通過書本學習來的。”來自大圩鎮圩西村的徐女士表示,“但是通過戲曲的形式給大家講黨史,讓黨史一下子從書本里‘活’了起來,既生動又有代入感。”得知2021年,還將會有16場這樣的演出,現場觀眾連聲叫好,徐女士感嘆道:“那不就是把大劇院搬到了我們家門口嘛,關鍵還都是免費的,贊得很!”

名家站臺 將推出大圩元素原創曲目。據悉,2021年“鄉村振興 文化走親 紅色戲曲進鄉村”系列演出將在包河區舉辦20余場,其中大圩鎮演出16場,“演出內容不僅包括黃梅戲傳統劇目、小戲和反映時代百姓生活的小戲、小品,還將邀請廬劇、青陽腔、文南詞、龍腔、彈腔、高腔等其它地方戲劇種同臺演出。”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登云介紹。
除正常的演出以外,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懷寧縣石牌鎮還將在大圩鎮不定期開展傳統戲曲藝術講座、業余戲曲愛好者培訓課堂等公益活動。根據當地的人文風貌、先進事跡、政策宣導等要求,進行戲劇創作,為村民量身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戲劇文藝作品;舉辦包括傳統戲曲行頭、戲曲手辦等文化旅游產品推介活動。“還將包括為大圩鎮的‘圩美鄉村藝術節’出謀劃策,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余登云表示,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協助大圩鎮真正達到“把傳統留住、把文化留住,構建能夠適應時代的,具有飽滿品質特征、具有生動氣息的新鄉土、新農村”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