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是基層治理的“魂”,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根”,包河區煙墩街道在依法治街中始終堅持與發展“楓橋經驗”,不斷探索“黨建+人民調解”新機制。我街自成立濱湖家園“紅雁”調解工作室以來,充分發揮了優秀老黨員在預防矛盾糾紛一線的戰斗堡壘作用。
凝聚黨員力量強健“紅雁”筋骨
“感謝‘紅雁’調解室讓我們有了發揮余熱的平臺,‘紅雁’不僅激發了我們這些老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也讓我們在解決如物業管理、小區設施建設、公共衛生以及鄰里糾紛等難題中貢獻了我們的力量。”濱湖家園社區退休老黨員沈煥銀如是說。濱湖家園社區“紅雁”調解室目前已經吸收了轄區近20位老黨員。
濱湖家園社區積極吸收為人公道、熱心調解、有一定專業知識的老黨員、老干部等加入“紅雁”調解員隊伍,充分發揮黨員“領頭雁”的先鋒模范作用,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憑借良好的群眾基礎、滿腔的工作熱情,行走在社區矛盾糾紛調解的第一線。“老黨員們的威信高、經驗足、黨性強、覺悟高,積極投身參與到社區調解工作,給居民們起到了良好的帶頭示范作用。”濱湖家園社區書記衛勤說。目前,“紅雁”調解員隊伍中涌現出了優秀調解員陳爾友、沈煥銀、黃家桂、沈承才等先進代表。
弘揚楓橋經驗展現“紅雁”風采
“有老陳這群老黨員在,我們小區吵架的少了,嘮家常、開玩笑的多了。”“我們小區的老黨員們說實話、干實事,不僅小區環境好了,各種‘疑難雜癥’也讓他們給化解了,大家日子也越過越好了!”社區居民們對“紅雁”調解員們贊不絕口。濱湖家園小區是安徽省第一個高層回遷小區,作為過渡性小區建設之初,在小區公共物品維護、公共事務和社區建設等方面較商品房小區有很大難度,加上小區居民以回遷戶為主,熟人紐帶成為了這個區域社會關系的“潤滑劑”。居民口中的“老陳”,正是住在家園小區15號樓601室的老黨員陳爾友,每當小區里鄰里、物業問題矛盾激化時,老黨員陳爾友總會上門協調,問題也迎刃而解。
“垃圾亂扔、樓上滲水到樓下,家庭矛盾糾紛、物業糾紛等等這些最基層的小矛盾,政府無法大包大攬。我們需要一股力量協助我們進行基層治理”衛勤說。這樣的力量,在哪里?以陳爾友為主的老黨員們給社區干部帶來了啟發,“老黨員在群眾中有威望,大家都信任,協調解決問題很有辦法,那不如就召集老黨員們辦個紅色調解室吧。”衛勤說。截止目前,“紅雁”調解室共調解矛盾糾紛236起,調解成功率95%,群眾滿意度100%,有力地維護了基層的和諧穩定。
助推基層治理鑄就“紅雁”品牌
“這種模式,可以有效緩解社區、物業與居民之間的矛盾,將基層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在濱湖家園社區書記衛勤看來,由社區老黨員組成的調解室,一方面更容易拉近居民之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也有效減輕了社區的工作量,實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與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實現矛盾不上交,助推基層社會治理。
“紅雁”調解室的成立,讓小區居民的反映有回聲,訴求有人聽。在老黨員的勸說中,大家平等相待,讓居民交心、更安心。煙墩街道通過成立“紅雁”調解室,著力打造紅色調解品牌,以“紅雁”的示范引領實現以點帶面,以先鋒黨員的個人魅力和名人效應,放大黨員自身建設、價值理念、志愿服務的優秀特質和品牌效應,帶動廣大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讓黨建工作在化解糾紛和服務基層作用中得到有力彰顯,更好地走向基層、服務群眾,讓“紅雁”品牌激發以一人聚眾人的“磁場效應”。(煙墩街道 周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