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區煙墩街道濱湖惠園社區于2009年6月設立,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萬人,轄區有現有合肥師范附小、煙墩街道辦事處、惠園農貿市場、湖濱物業等駐地單位。社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路網便捷、教育資源富集、基礎設施完備,是一個城市新型社區。社區住宅小區具有高檔別墅小區、商品房小區和保障房小區多元性特征,轄區及周邊名校聚集,來自各地的陪讀人口不斷攀升,急劇增長的人口、不同的服務需求和不斷變化的社區環境給社區治理帶來很大壓力。針對這些特點,包河區煙墩街道濱湖惠園社區找準突破口,多渠道深挖共建資源,通過黨建+紅色陣地、黨建+志愿隊伍、黨建+服務項目,盤活黨建共建資源,形成黨建合力,充分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探索共建共治共享路徑,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黨建+紅色陣地 筑巢引“鳳”
包河區煙墩街道濱湖惠園社區利用轄區書香門第小區配套用房,用心用情打造了一個約400㎡的紅色氧吧黨群服務站,通過于站內布局4個空間(創·享空間、悅動空間、睦鄰空間、議事空間)、2個工作室(社工工作室、先鋒工作室),提供在職黨員報到、服務活動聯辦、有事共商共議等共建平臺,吸引了一大批群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陣地共建共用。依托該紅色陣地,合肥師范附小、安徽省財政廳機關預算處、濱湖集團、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包河區惠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20多家單位與社區開展結對共建,覆蓋黨政機關、高校、企業、公益組織等不同領域,為社區治理注入多股紅色力量。
黨建+志愿隊伍 釋放紅色效應
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包河區煙墩街道濱湖惠園社區充分發揮黨員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作用,通過組織黨員認領責任區,圍繞群眾所需,帶頭開展志愿服務,組建出了一批以黨員為主心骨的紅色志愿服務隊。濱湖惠園小區的李根生,是一名退休老黨員,為了踐行黨員服務精神,他每周五義務為老人量血壓。對來量血壓的老人,他總是關切詢問,久而久之,社區哪些老人血壓高、哪些老人獨居他都一清二楚。有空的時候,他會上門去看望獨居老人。他的志愿奉獻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周圍群眾。深受其影響的居民魏聲峰、潘光榮等人以李根生為隊長自發組建了一支“銀齡互助”志愿服務隊,負責幫扶小區的獨居、空巢、孤寡、殘疾老人。“有一次,老李帶我們去看望腿腳不便的張姐,敲門無人回應,老李覺得不對勁,堅持在門外等了兩個多小時,后來通過報警撬門進去后,發現張姐重病在床,狀態很差,從此,老李帶領我們隊輪流照顧起張姐的生活起居。”隊員潘光榮說。濱湖惠園社區現有16支志愿服務隊伍,其中有11支的負責人都是黨員,他們的無私奉獻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黨建+服務項目 讓服務落地生根
包河區煙墩街道濱湖惠園社區根據“項目支撐黨建落地”的總體思路,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運用項目化管理理念,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合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教師黨員劉莉萍,通過發揮個人所長,組建了一支“書香國學社”志愿服務隊,常年為轄區青少年開展《詩經》《論語》等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深受居民們的歡迎。“劉老師每次發布活動通知,名額都被‘秒殺’”,居民周玉香說。針對這種具有正能量、居民參與高、服務質量硬的服務活動,社區通過專業社工進行“專業化”指導,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育、孵化,對服務內容進一步設計、開發,將單一、零散的服務活動,整合提升為可持續、更豐富的項目化服務,增強服務發展后勁,取得實實在在的服務成效。
濱湖惠園社區黨支部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匯聚居民、轄區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以“黨建+”引領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基層治理強大合力,推動社區基層治理走向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