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和園是我家,清晨漫步沐朝霞。昔時茅舍滿村落,今日高樓遍地花。老者健身出府邸,頑童廣場賽輪滑。亭臺對弈論棋道,座上吟詩慢品茶。”這是濱湖和園小區居民馬杰寫的一首七律詩《美麗和園是我家》,詩句從小區的面貌換新寫到居民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無不透漏著對群眾對小區的喜愛和對當下生活環境的享受。
濱湖和園小區成立于2009年,是濱湖新區第二個拆遷安置小區,人口近萬人。十年來,小區的居民經歷了身份的轉變,居住環境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已經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且逐漸實現了自治、自管。
“哪些設施要改造,居民說了算”
濱湖和園小區距建成已有10年,小區監控、樓道大廳、地下車庫、消防管網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在社區黨委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小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被提上了日程,成了和園網格黨支部的一項重要工作。“既然是與居民息息相關的事情,那我覺得就要聽聽他們居住者自己的意見,改什么,怎么改”和園小區8棟的樓棟黨小組長黃永林在黨員大會上講到。說干就干,當天下午,幾名老黨員就在各單元樓、小區廣場設起了意見征集臺,在征集居民意見的同時引導居民對居住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議。此次意見征集活動共征集居民意見232條,內容涉及電梯三方對講、小區監控、小區亮化等多個方面,為后期的工程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據。
“工程質量好不好,居民最有發言權”
“這個改造就是為了給居民提供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改造的好不好,居民最有發言權”和園網格黨支部書記在工程實施之初就多次提到。于是,網格黨支部以居委會為抓手通過海報張貼、居民群發布招募令等方式挖掘有工程、建筑方面專長的居民,進行工程質量的監督。
“我來報名參加監督隊”,監督隊的第一名成員李維柱來到網格報名并主動“請纓”組建隊伍,很快一支10人組成的“護家”工程志愿監督隊正式成立。從小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施工開始,他們就對施工材料、程序規范、工程進度和質量等方面進行跟蹤監督,及時發現、上報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并由網格黨支部牽頭召開物業、施工方、監理方、監督隊等多方聯席會,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商討、解決。工程期內,他們通過每周一次的實地巡查、近10余次的協商會議,發現并解決了工程進度滯后、樓道瓷磚張貼不規范、樓頂防水不符合標準等多項問題,這一賦權于民的舉動不僅增強了居民的參與度也保障了工程的質量,基層黨組織與居民形成共治共建的工作模式,為“紅色領航和美小區”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造美化了小區環境,后期維護才重要”
目前,小區的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仍在進行中,除了日常的監督隊,更多的居民開始參與到小區基礎設施的維護和樓棟的美化中來。許英蘭、程蓓蓓、羅艾梅等幾位熱心居民樓組長還成立了樓組專委會,帶領居民開展禁止高空拋物宣傳、環保宣傳、安全乘梯知識普及等樓棟活動,讓居民共同參與環境維護;同時帶動居民走出家門進行樓棟打造,在美化居住環境的同時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許英蘭開心的表示“我們現在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紅袖章”巡邏隊的志愿者們也不閑著,他們每周都會拿著“小本本”到樓道里小區里轉悠,看到亂推亂放、亂扔亂畫的就記一筆,上門勸解、文明宣傳,真正帶動居民把小區當家,把樓棟當家。“提升改造后我們的小區環境美化了,后期最重要的就是維護”巡邏隊的朱道敏講到。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里有云“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意思就是說很多人搭弓射箭,一起射同一個靶子,那么就不可能射不中。基層社區治理中亦是如此,基層黨組織應從最初的管理者轉變為引導多元力量參與的協力者,從垂直化的動員式管理轉變為社會多元參與協商的合作式治理,讓居民說事、居民議事、居民管事,做實、做亮為民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