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沁心湖社區以“微陣地、微網格、微服務、微清單”為抓手,聚焦“黨建領航鄰響應、志愿共治鄰聚力、需求對接鄰暖心、協商議事鄰共識”四大目標,持續推動社區治理向精細化深化、服務精準化延伸、共建共享常態化發展。
精筑“微陣地”,實現黨建領航鄰響應的根基。社區以“微陣地”建設為切入點,將黨的組織優勢深度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小區黨群服務站、樓棟單元門口等居民日常活動區域,統一設立“紅色微驛站”,推動黨員主動亮身份、亮承諾、作表率,以先鋒行動帶動更多居民融入社區建設。依托“微陣地”,常態化開展主題黨日、紅色課堂、鄰里互助等活動,讓黨的聲音走進千家萬戶。同時將小區黨群服務站升級為“暖心驛站”,為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群體提供飲水、充電、臨時休息等便民服務,讓黨組織的關懷直抵人心,不斷增強凝聚力與號召力。專門設立“老韓說法”法治服務調解工作室,創新將晦澀的《民法典》轉化為“家長里短”式的通俗課堂。工作室不定期為樓棟長、網格員及居民開展法律講座,圍繞婚姻財產分割、鄰里矛盾化解、遺產繼承等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問題,用接地氣的語言、身邊的鮮活案例講透法律條文,讓普法教育走進日常生活,切實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
織密“微網格”,構建志愿共治鄰聚力的網絡。為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水平,社區推行“網格”管理模式,將轄區科學劃分為6個小區(網格)黨組織,選優配強網格長、網格員、紅色小管家、樓棟長、志愿者等“網格團隊”,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治理力量體系。團隊成員堅持定期入戶走訪,細致收集社情民意,對居民反映的問題快速響應、及時處置。嚴格遵循“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原則,通過“聽鄰里說事、請鄰里議事、幫鄰里辦事”的閉環機制,將“微網格”打造成集信息收集、問題處置、情感聯結于一體的“連心網”,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網格”。
聚焦“微服務”,傳遞需求對接鄰暖心的溫度。整合轄區各類資源,以“一老一小”為服務重點,組建6支“鄰里”志愿服務隊,服務范圍涵蓋老年關愛、未成年人教育、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通過“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的精準對接模式,讓服務與需求無縫銜接。“鄰里”志愿服務隊成立后,針對轄區獨居老人推出“每日一問候”行動,用微信問候的“小舉動”架起情感聯結的“大橋梁”,今年以來已走訪獨居、空巢老人80余人次,讓老人們時刻感受到社區關懷。針對暑期家長“看護難”的痛點,社區迅速聯動合肥師范學院開設“暑期快樂學堂”,設計豐富的課程與實踐活動:一方面由師范專業大學生提供課業輔導,另一方面組織孩子們參與社區治理實踐,如探望獨居老人、參與環境整治等,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今年暑假,學堂累計解決50余名學生的看護問題,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更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實現服務供給與價值引領的雙向提升。
建立“微清單”,凝聚協商議事鄰共識的合力。為精準把握居民需求、提升服務靶向性,社區堅持“一線工作法”,主動下沉群眾中間,推行“微清單”工作法,建立“問題收集、分類處置、及時上報”三張清單動態管理機制。通過入戶走訪、線上問卷、議事會征集等方式,全面梳理形成居民“需求三清單”,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同時,搭建“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物業+紅色小管家+樓棟長”等多元議事協商機制,每月定期召開“鄰里”黨群議事協商會,針對居民反映的突出問題,組織各方現場討論、明確責任、敲定方案。今年以來已累計召開42次議事會,成功解決美團站點噪音擾民、樓道雜物堆放、非機動車充電樁安裝等民生問題30余件,讓群眾“有地方反映問題、知道找誰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有人幫忙”,切實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共識。(撰稿:孫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