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青街道持續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堅持“組織建設+精細管理+精心服務”三點發力,抓牢握緊流動黨員“風箏線”,讓流動黨員安身暖心,流動變融入。
加強組織建設,建立聯動協同機制。街道黨工委牽頭,構建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共同管理、密切配合、有機銜接的流動黨員管理模式,動態更新流動黨員信息庫,對流出轄區的黨員信息及時入網,對流入轄區的黨員及時登記在冊,截至目前,常青街道共納管318名流動黨員,確保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黨”,形成齊抓共管工作合力。建強黨務工作者隊伍,按要求配齊配強百名小區(片區)和非公企業黨建指導員,充實工作力量,加強工作指導,組織黨務工作者工作交流與培訓,學習政策文件,持續加強政治能力和業務水平,今年以來,已組織3次黨務工作者工作交流與培訓。建好流動黨員黨組織,設立功能性流動黨員黨組織,選優配強流動黨員黨組織書記,更好地加強流動黨員經常性教育和日常管理,做好流動黨員團結凝聚和聯系服務工作。
做好精細管理,提升教育管理質量。多種方式引導流入黨員報到,線上通過“常來常青”微信公眾號轉發《致全區流動黨員的一封信》,推廣流動黨員登記“報到碼”,發送“暖心服務卡”,線下依托“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站”“紅帆港”黨群服務中心及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設置14個流動黨員報到點,并通過自主申報、信息比對、上門走訪等多種方式,做好流入黨員登記,接收并納入支部管理,解決流動黨員“找不到家”的問題。及時掌握流入黨員情況,確定專人與流入黨員保持聯系,通過定期走訪、電話溝通、網絡互動、談心談話等多種方式,精準、全面地了解流入黨員的流動時間、流動原因以及工作、生活、思想情況。采取“社區+小區+工作單位”聯合教育管理模式,與流動黨員工作單位、居住小區保持常態聯系,關注流動黨員的工作、生活狀態,做到黨員流動到哪里,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就覆蓋到哪里。持續強化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健全完善日常教育管理方式,就近就便將流入黨員編入小區(片區)支部參加組織生活,組織開展“集體過政治生日”、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電教片、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流動黨員加強學習教育,讓流動黨員切身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愛和溫暖,努力實現流動黨員教育不脫節、培訓不斷線、思想不落伍,補足流動黨員精神之“鈣”。以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為主題的黨員教育電視片《你好,流動黨員》獲評市第十五屆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一等獎。
做好精心服務,強化保障服務成效。堅持“融入式”服務,賦能社區“微治理”,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引導流動黨員參與文明創建、愛心義診等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建以流動黨員為主、群眾積極參與的志愿服務隊——“匠之心”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文化、幫扶、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激勵流動黨員密切黨群關系,增強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意識。打造紅色樓宇高地,創立“云上”服務平臺,積極探索樓宇黨建新路徑,依托紅帆港黨群服務陣地,安排專人在崗,統籌陣地資源,為流動黨員提供理論學習、黨務咨詢、政策咨詢、政務服務、相親交友、團建沙龍、興趣拓展等“一站式”綜合型服務,持續提高流動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今年以來,開展各類服務6場。深耕“馬路臨工黨建”品牌,打造城市“紅色名片”,組建以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書記宋凡帶頭的宣講團隊20余人,有效利用馬路臨工流動黨員的零碎時間,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業技能培訓、便民惠民利民政策、臨工心理咨詢、馬路臨工流動黨員故事會等五大主題,多樣化常態化開展分類微宣講近百場,相繼打造“工棚下的黨課”“臨工大講堂”等多個公益性品牌,受益馬路臨工流動黨員達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