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路街道城南社區緊扣老城區治理難點,立足居民“急難愁盼”,以“吾鄰講堂”為載體,創新“身邊人講身邊事”模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與基層治理實踐深度融合,通過整合陣地資源、細分課程體系、激活自治動能,打造“聽得見群眾聲音、看得見治理實效、聚得起自治民心”的宣講平臺,推動宣講成果轉化為治理效能,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建強“鄰”陣地,筑牢家門口宣講主平臺。以“群眾少跑路、服務零距離”為目標,構建“1+N”宣講陣地網絡。以社區黨員教育室為核心陣地,聯動香港街法治廣場、青年一村黨群服務站、建工小區黨群服務站、赤闌橋黨群服務中心等多個場所,打造5個固定宣講站點,形成“一站多點,全域覆蓋”的陣地網絡。組建“專家骨干+草根講師”宣講隊伍,吸納省委黨校學者、退休黨員、“安徽好人”、退役軍人、小區(片區)黨支部書記等24名宣講員,形成“專家學者講理論、支部書記講實踐、身邊榜樣講故事”的多元宣講格局。打破“臺上講、臺下聽”模式,創新推出“圍坐式、探討式、情景式”互動宣講模式,將“臺上灌輸”變為“雙向互動”,全年開展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基層治理創新等主題宣講57場,覆蓋3000余人次,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豐富“鄰”課堂,打造分眾化學習生態圈。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結合社區實際,推行“群眾點單、講堂接單”模式,通過“六情”大走訪和民情大走訪、“城南說事”議事平臺等方式,收集居民急難愁盼問題112條,分類形成“理論提升+政策解讀+技能培訓+文化傳承”四大課程體系。理論課堂強信念,由黨支部書記、省委黨校老師講授專題黨課21場,覆蓋黨員群眾600人次。政策課堂解民憂,針對居民關注的醫保、就業、法律等問題,開展“醫保明白人”培訓、法律門診“一對一”咨詢、“就業政策進萬家”等活動,解決勞動仲裁、遺產繼承等法律問題120余件,幫助200余名居民實現就業創業;技能課堂提素質,瞄準居民實際需求,開設公文寫作、急救護理、早教育兒等實用課程7期,惠及居民230余人;文化課堂傳根脈。組織非遺扎染、手工團扇、太極八段錦等文化體驗活動11場,吸引300余名群眾參與,在“指尖技藝”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傳承文化根脈。
提升“鄰”聚力,激發自治共治內生動力。堅持將“思想共識”轉化為“行動共為”,形成“宣講—實踐—帶動”的聯動模式。賦能自治主體,舉辦“居民自治能力提升培訓會”7期,邀請法律顧問、街道相關部門業務骨干圍繞業委會組建流程、公共事務協商、矛盾調解技巧等主題授課,覆蓋網格員、居民代表等230余人次。培育自治力量,挖掘熱心居民骨干15人,成立情暖城南志愿服務隊,引導開展志愿服務、矛盾調解、環境治理等活動,帶動吸納61名居民加入。激發自治活力,組織開展協商議事會12次,引導居民參與協商解決多個小區非機動車充電樁“擴容”,徽州大道小區樓棟亮燈、四十八中電梯加裝、城市華庭小區電梯煥新等“微更新”項目23項,逐步實現居民從“旁觀者”到“當家人”的轉變。(撰稿:許鵬)